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同時指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並將其置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之中,而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知識產權都被作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
“創新驅動”並非我國獨有,當今各主要國家都著眼於此,各國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推動發展的產業領域也高度重疊。而在新一輪更高層次上的競賽中搶佔先機,關鍵在於積極創造和有效運用知識產權。
趨勢相當明顯,在新興產業領域,知識產權已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近五年來,世界范圍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專利數量激增,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速顯著加快,是同期傳統產業領域發明專利申請平均增速的3至4倍,移動通信領域每半年發明專利申請量的增幅在50%以上。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一些新興產業領域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速超過10%,而同期全球其他發明專利申請總量卻無明顯增長。
知識產權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顯然有著密切的關系。高強度的研發投入依賴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化來化解重大投資風險﹔知識產權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有效運用會極大促進產業發展﹔隻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才能確保企業實現創新收益,進而實現創新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創新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國際化發展和全球化競爭也必然要求知識產權的前瞻性全球布局。
正是由於融入了大量專利﹐增加了高新技術的應用﹐提升了產業競爭力,“中國制造”才得以不斷提升,“中國創造”才顯得格外耀眼。截至目前﹐我國1100多件新型材料專利中80%是在空間技術基礎上自主研發的﹐有近2000件空間技術專利應用於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在移動通信技術領域﹐國內企業正是在發明專利不斷增長的基礎上﹐才實現了“1G時代看著跑﹐2G時代跟著跑﹐3G時代齊步跑﹐4G時代領先跑”的轉變。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企業圍繞知識產權的競爭與合作形式更加復雜。無論是蘋果和三星的專利之爭,還是和HTC的和解,有關知識產權的糾紛陡然增加,影響也愈發擴大。一方面,多方甚至多國共同完成創新的合作模式成為共性關鍵技術實現突破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新技術突破和市場策略變化致使知識產權糾紛愈加頻繁,知識產權訴訟成為影響市場競爭格局的重要手段,我們應做好應對的准備。
發明專利是知識產權中最說明創新能力的指標,近年來我國發明專利申請數量上升很快。但是在國際專利PCT申請量前十名的技術領域中,如通信、電氣設備、醫療技術、計算技術、醫藥等,美國、日本、德國等國企業在歐洲專利局獲得授權專利的數量約佔申請專利總數的25%,而中國企業目前隻有515件獲得授權,通過率僅為3%。新興產業領域的發明專利,我們在國際上還處於追趕狀態。
無論是各級政府,還是企業、研發機構,都需要充分認識到知識產權對於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的重要意義,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加快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成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