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在不斷地增加綜合國力、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的程度,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近日,中央財政提前下達了多項2013年民生領域的資金預算指標,包括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保新農合補助資金,公共衛生專項補助資金,農村危房改造、村級公益事業補助資金以及高校國家獎助學金等,資金預算總數超過3400億元。
民生預算早安排,民生投入緊鑼密鼓,反映出黨和國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不會變,支持的力度不會減。這對廣大百姓來說等於吃了一顆“定心丸”,全面奔小康的底氣更足、心氣更高了。
回首這些年,百姓身邊發生的許多變化,正深刻影響著的人們的生活: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覆蓋了全國95%以上的人群,無論是城裡人還是鄉下人,有工作的還是沒工作的,都被納入了保障范圍﹔短短3年間,全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障在制度上實現了全覆蓋,目前全國已有4.31億人參保,1.17億老年居民領取養老金。這兩張世界上最大的醫保和養老保障“大網”,讓百姓的后顧之憂逐步減少,安全保障不斷增強,生活更加輕鬆安心。
類似的變化還能舉出很多:延續千年的農業稅取消了,農民種糧國家給予補貼,城鄉孩子接受義務教育全部免費,低收入群體住上了整潔明亮的保障房……這些變化,都是以前從未有過的,也是廣大群眾期盼已久的。
而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舉措仍在持續,並且力度不斷加大。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居民收入倍增”目標首次提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令人感到歡欣鼓舞。
居民收入倍增這個目標的提出,充分考慮到了民生的需要。毋庸諱言,雖然近年來改善民生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由於歷史欠賬多、起步晚,目前我們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水平還較低,與人民群眾的需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加上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不合理因素,導致社會收入差距拉大,勞動者報酬佔GDP比重下降。廣大群眾迫切希望民生保障的“堤壩”能夠筑得再牢固一些,社會財富的“蛋糕”能夠分得更加公平。在這種情況下,十八大提出“收入倍增”目標,確實是順民意、得民心。
制定一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十年規劃”,並提出明確量化指標,意味著提高居民收入不是“推一推,動一動”的應付之舉,也不是解決眼前社會矛盾的臨時之舉,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在不斷地增加綜合國力、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的程度,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當然,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有許多艱苦細致的工作要做。居民收入的提高,必須有平穩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發展質量作為支撐,需要我們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做大社會財富的“蛋糕”,為居民收入增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千方百計提高居民收入,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還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時,政府還要切實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投入,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隻有百姓的錢袋子更鼓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更多了,未來的日子才能更幸福、更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