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三個留下
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凝練而含義深刻的詞匯,為未來中國發展描繪出美好願景﹔
“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深情而色彩豐富的語句,把生態文明與百姓幸福緊緊聯系在一起。
10年,一個城市能向未來走多遠?遼寧本溪市平山區城建局北台分局保潔隊隊長方麗代表丈量的尺度,是空氣質量的變化。她所生活的城市是老工業基地,生態欠賬巨大,曾是一個“衛星看不到的城市”——因為空氣太差。“沒人敢穿白襯衫,因為早晨穿了,沒到中午領口就黑了”。
這樣的描述可能會勾起很多人的回憶,10多年間,發展方式的轉變對於許多地方來說都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但顯然,贏得未來而不透支未來,成為廣泛的共識。
10年整治,“欠賬”還上了。如今,方麗代表這樣描述自己的家鄉:“村庄鳥語花香,道路園林美景,河岸楊柳青翠,社區開窗見綠,遠郊青山綠水,近郊綠色環抱,城區綠地花園”。
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電車客運分公司駕駛員劉美蓮代表開了14年公交車,心情有一個明顯的變化。以前開的車燒汽油,汽油標號低,冒著黑煙跑在灰蒙蒙的大街上﹔等開上了電動車、混合動力車等環保車型,心情舒暢多了,“既因為自身受益,也因為自己的職業對生態環境有貢獻而感到驕傲”!
劉美蓮代表說,報告不僅提出了生態建設的美好目標,也列出了具體措施,對報告中“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治理”的論述,尤其印象深刻。
“作為母親,我會更多地考慮孩子,我希望他們能呼吸到更新鮮的空氣,有更充足的資源和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劉美蓮代表動情地說。
綠色發展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美麗中國,要有科學發展的格局之美。十八大報告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四個方面,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部署。
“抓生態建設不是約束發展,而是要堵住粗放發展的路。必須協調推進,扎實走出一條綠色發展道路!”來自東部、中部和西部的代表,表達了共同的心聲。
美麗,要靠制度呵護。完成戰略部署,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要發揮考核評價制度“指揮棒”作用,引導樹立綠色的政績觀。青海啟動三江源生態建設和保護工程,對果洛、玉樹兩個自治州不再考核GDP,減少對招商引資的考核,增加對生態保護完成情況的考核。青海省委常委、玉樹藏族自治州州委書記旦科代表說,有了新的考核體系,抓生態就是抓發展。
體制可以管住長遠,機制可以形成導向。多位代表建議,從頂層設計入手,創新體制機制,讓綠色發展的理念在政府、企業、社會生根發芽。
在神華寧煤集團董事長王儉代表看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決策正當其時:“過去,不少企業的環保投入很大程度上是被動的,很多污染處理設備即便上馬,往往也成為應付檢查的擺設。而如今,理念和技術的進步讓環保投入也變成了有效益的投入,環保緊箍咒變成了驅使企業轉型升級的正向激勵。”
美麗中國,有你有我。代表們認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既要對企業污染進行嚴格限制,又要為其轉型升級提供充足的政策空間﹔企業應積極更新發展理念,以技術創新促轉型升級﹔全社會都應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共同致力於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本報記者 劉維濤 趙婀娜 曹樹林 王君平 魏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