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徐崇溫:“美國夢”變成了虛幻的神話
——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了“美國夢”
2012年11月10日14:15   來源:紅旗文稿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美國夢”一詞,1931年5月由詹姆斯·特拉斯洛·亞當斯在其所著《美國的史詩》中第一次提出,並在隨后變得家喻戶曉。雖然1931年正處在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引發的大蕭條的關鍵時刻,但亞當斯在這部關於美國歷史的著作中,還是懷著充沛的樂觀進取精神寫道:這本書的主題是“讓我們所有階層的公民過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國夢,這是我們迄今為止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偉大的貢獻”。他還說,這種認為明天將會比今天更好的“夢想或希望,從一開始就已經存在了”。

一、“美國夢”的精神和物質支撐的構建

亞當斯所說的“明天將會比今天更好”的信念,至少可以追溯到1620年102名英國清教徒乘“五月花”號木帆船登上美洲新大陸的十年之后,溫思羅普關於清教徒對“山巔之城”即“希望之鄉”的尋找的布道文。以后,由於北美殖民地在英國議會中並沒有議員代表,而英國議會為彌補英國在與法國的七年戰爭后造成的巨額虧空,在1763年以后向北美殖民地不斷地征稅和增稅,被北美殖民地認為這是在剝奪他們作為英國臣民的權利而加以反對和反抗,矛盾積累和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終於在1775年爆發北美殖民地反對英國統治者的獨立戰爭,並在1776年取得了勝利。由此,揭開了美國人構建“美國夢”的精神和物質支撐的新的一頁。

雖然把北美當作“希望之鄉”的夢想早就存在,但具體的“美國夢”卻是在其精神和物質支撐逐步構建起來的過程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而來的。這個構建過程,大體上來說,主要包含以下三個關鍵性環節:

第一個關鍵性環節,是1776年托馬斯·杰弗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把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洛克提出的天賦人權——自然權利論奉為美國的立國之本,把希望作為國家的中心思想。

《獨立宣言》庄嚴地宣稱:“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所有人在被創造出來時就是平等的。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對幸福的追求”,正是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設立政府,而英皇喬治三世“不堪做一個自由民族的統治者”,英國在北美的殖民統治是一貫壓制人民的專制政府﹔正是由於它侵犯了這些天賦人權——自然權利,各殖民地才在忍無可忍的屈辱下起來推翻它的統治,力求成為“地球上的國家之一,自然法和上帝法認為它們該享受獨立和平等的國家”。

馬克思曾經把《獨立宣言》評價為全人類“第一個人權宣言”。《獨立宣言》的特點在於:它在譴責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所依據的,並不是北美殖民地的一些具體的不滿,而是一種不僅在美洲、同樣也在歐洲贏得普遍支持的寬泛論據,因此就具有更為普遍的歷史意義﹔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它在這麼做的時候,又使原來由英國哲學家洛克所表述的人的不可剝奪的生命權、自由權、對幸福的追求權這種天賦人權——自然權利,從抽象的理論思維,上升到了現實的政治權利和原則的高度。應當說,這是支撐“美國夢”的第一個精神支柱。

但在另一方面,《獨立宣言》又用有關權利和平等的抽象議論掩蓋了現實生活中的種族矛盾、階級矛盾:首先,在當時的北美殖民地生活著的,不僅有從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去的移民,而且有以此為生活棲息之地的土著的印第安人。但在歐洲移民到來,用血與火把他們征服之后,又把他們排除在《獨立宣言》所說的“被創造出來時就是平等的”“所有人”之外。據統計,在1492年,美洲的印第安人有120萬,在被歐洲來的移民殺戮、驅趕、強迫遷移到所謂“保留地”后,到1910年時僅剩22萬,直到1924年,印第安人才獲得美國公民的資格。

其次,北美殖民地的黑奴也被排除在《獨立宣言》所說“被創造出來時就是平等的”“所有人”之外。在杰弗遜執筆起草《獨立宣言》時,他的庄園裡就有200多名奴隸。本來,在《獨立宣言》的草稿裡,杰弗遜曾列有一項譴責奴隸制“違反人性”的條款,但后來在奴隸主集團的壓力下,這個條款被刪去。在以后很長一段時期裡,美國憲法在承認人權的同時,又確認存在於美國的有色人種奴隸制。直到1862年林肯簽署《解放宣言》時,才把佔美國人口3/5的黑奴解放出來,成為和白人一樣享有自然權利的人,但種族歧視仍然在很長時間內繼續保留著。1963年8月,馬丁·路德·金在向參加全國“向華盛頓進軍”的人群發表演講時,還表示自己堅信沒有種族界限的美國夢想是“深深植根在美國夢之中”的,呼吁讓黑人獲得正當的生活方式,不要以種族、而要以“品德的優劣”來作為評判人的標准。直到1970年的《民權法》,美國才廢除了“文化測驗”、“人頭稅”等對黑人選舉權的限制。

此外,美國人民中一切被統治階級視為異己的言行、人員和組織也都被排除在人權保護之外。

第二個關鍵性環節,是在1860年開始就任美國總統的林肯,不僅領導美國人民打敗了企圖分裂美國的南部奴隸主,贏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簽署了《解放宣言》,把黑奴解放了出來,為美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簽署了一系列法案推動“西進運動”,壯大了美國經濟,塑造了美國的民族精神。

從1803年到1867年間,美國先后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從法國、英國、墨西哥和俄羅斯手裡購買到路易斯安那、北達科他、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等大批土地,又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佛羅裡達,使美國的版圖由宣布獨立時的400萬平方公裡擴大到930萬平方公裡,隨后就掀起了向西遷移的移民運動,僅1860年以后的40年內,美國西部的新墾地就達到2.52億英畝。在這個過程中,林肯簽署的幾個法案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個是《太平洋鐵路法案》,它要求兩家鐵路公司聯合修建將美國的東部和西部、將太平洋和大西洋連接在一起,橫貫東西,長達2800多公裡的鐵路,以修建鐵路的方式加速推動西進拓荒運動。為此,政府決定在鐵路的兩側把一條寬16公裡(后改為32公裡)的公共土地劃歸鐵路公司所有,並對已建成的鐵路,每英畝給予1.6—4.8萬美元貸款的贊助辦法。這一舉措同時又促進了美國國內市場的統一。

另一個是《宅地法》。這個法案規定,凡是成年的美國公民隻要沒有持械反抗過美利堅合眾國的,隻需交納10美元的登記費,就可獲得一塊160英畝的土地,耕種5年后還可成為土地的擁有者。這一法案直接把西進運動推向了高潮。據統計,在此后幾十年裡新開墾的土地相當於過去270年墾殖的土地面積,從而形成了美國的“小麥王國”、“棉花王國”和“畜牧王國”這樣三大農業專業區,並使美國的人口、農業、工業中心全面西移,把美國由一個弱小的國家推上世界經濟大國的寶座。馬克思在評價美國的西進運動時曾說:“在英國需要數百年才能完成的那些變化,在美國隻有幾年就發生了”。

還有一個是《莫利爾法》。這一法案規定,通過政府贈地的辦法去設置大學,使全國各地的許多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

十分明顯,林肯的這些舉措,為“美國夢”的形成構建了眾多的精神和物質支撐。

第三個關鍵性環節是羅斯福的“新政”,其為“美國夢”增添了新的含意和支撐,這就是對於政府要在促進個人幸福方面發揮作用的期待。

在羅斯福出任美國總統前的1929年,美國証券交易所發生了世界經濟危機行將到來前夕的恐慌。10月29日,股市行情一天下跌了23.6%,人們在恐慌中的擠兌摧毀了7000多家銀行,並在一年多時間裡導致14萬家企業倒閉、1700多萬人失業,失業率高達28%。大蕭條一方面使農產品難以出售,到處都是過剩和價格暴跌﹔另一方面則是飢民在大小城市裡排成長隊,等候免費面包和湯的發放。但時任美國總統胡佛卻仍堅持自由主義信條,期望市場能自動調節國家經濟生活,而拒絕援助失業人員,甚至還提高稅率,結果使美國的GDP從1929年的1040億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580億美元,使美國生產財富的能力打了個對折。1932年3月,3000名失業工人在底特律的福特汽車工廠門前示威,警察向人群開槍,打死4人。

羅斯福就是在這種哀鴻遍野、國運危殆的氛圍裡就任美國第32屆總統的。羅斯福提出的以改革、復興、救濟為核心的“新政”,加強了金融管制,開建了國家工程,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全國工業復興法、全國勞工關系法,成立了工程開發總署、復興總署,提出了言論、宗教、不虞匱乏、免受恐懼的四大自由。其中最有創新意義的當數“不虞匱乏的自由”,這意味著國家確認擺脫貧困是人的基本權利。羅斯福還第一次通過建立社會保障系統來干預經濟。此前,美國沒有老年人的保障計劃,羅斯福引進了社會保障體系,給退休者提供基本的收入保障,這就從一個方面有效地消除了貧困。

羅斯福“新政”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二戰以后,美國在那以后經歷了20多年的“黃金發展期”,再加上通過了《士兵安置法案》、住房貸款和抵押貸款利息的減免,州際鐵路、公路的修建等,使得美國進入中產階層行列的人數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與此同時,美國在二戰以后的頭幾十年裡,貧富差距程度較小,但發展卻比1980年以后快得多,直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失業率還比較低,美國人的家庭收入普遍增加。這就極大地增強了“美國夢”中相信隻要努力工作就會獲得成功,相信明天會比今天更好的信念。

(責編:秦華、趙晶)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