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obody”到“江南Style”,從《藍色生死戀》到《大長今》,席卷全球的“韓流”中沒有任何國有企業或國有資本的身影,似乎完全憑借民間的資本和力量獲得了成功,一切看上去甚至有些偶然。
但由此便認為政府對文化產業是“無為而治”,可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 “韓流”背后最強大的推手正是韓國政府,一套復雜而系統的政府工程,使得文化產業不僅在韓國經濟中佔據了支柱地位,還不斷輸出著這個國家的軟實力。
韓流沖出亞洲
僅用一個月的時間,韓國歌手PSY的《江南Style》,一首隻有一句英文歌詞的韓文歌便成為這個星球上最火的流行歌曲,並由此引發了新一輪全球性的韓流熱潮……還沒有任何一種來自亞洲的流行文化,能夠這樣迅速地產生如此巨大的國際影響力。
如果說10年前第一波韓流的影響力還局限在亞洲,那麼,今天已經是全世界人民都在跳Nobody和江南Style的韓流新時代了。
在中東的以色列、阿聯酋,韓劇可以創下超過五成的收視率﹔在拉美小國秘魯,即使票價相對於當地消費水平已十分昂貴,韓國人氣組合JYJ的演唱會門票還是被搶購一空,而厄瓜多爾、委內瑞拉等國的粉絲甚至發表聯合聲明,抗議KBS(韓國廣播公司,Korea Broadcasting System的縮寫)因JYJ要趕赴北美演出而取消在本國的演唱會。
在印度北部偏遠的內陸小邦曼尼普爾(Manipur),文化保護主義使寶萊塢的國產電影在當地都受到限制,但Oba,sarang-haeyo(哥哥,我愛你)卻成為年輕人的時髦流行語。
即使在文化優越感很強的法國,也有數量龐大的韓劇粉絲,韓國SM集團群星演唱會的萬余張門票15分鐘內就被“秒殺”,法國媒體甚至將其與當年披頭士樂隊在巴黎的演唱會比較﹔在韓流勢力已經非常強大的美國和澳大利亞,Hallyu(韓流)不僅成為一個新生的英文詞匯,而且已是主流文化現象之一……
第一個產生全球性文化影響力的亞洲國家當屬日本,但日本的文化輸出和文化產業經歷了漸進的發展和長時間的積累,而韓國文化產業則“忽如一夜春風來”,似乎在最近10年爆炸性增長而來。韓流何以迅速席卷全球?
鼓勵民資發展文化產業
“1998年的金融危機重創了韓國經濟,汽車、家電等支撐韓國經濟的傳統強勢產業大幅下滑,先后有9家銀行和3個財團倒閉,韓國經濟結構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文化產業室(Popular Culture Industry Team)副長官(Deputy Director)申鐘弼(SHIN,JONG-PIL)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於是,韓國政府開始考慮對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以盡快擺脫危機,實現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1998年,時任韓國總統的金大中一上任便提出了“21世紀韓國的立國之本是高新技術和文化產業”的經濟發展思路。這位被認為是韓國歷史上“最懂經濟的總統”認為,文化產業是未來的朝陽產業,振興文化產業不僅會帶來可觀的收益,還會帶動眾多產業甚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對幫助韓國擺脫金融危機、找到更健康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從1999年開始,韓國將發展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逐步放鬆管制進程,鼓勵民間資本和企業發展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不僅不會像傳統產業那樣,常受到整個世界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除了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文化產業還會帶來巨大的就業機會,增強國民的自豪感,同時會擴大國家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國家形象和軟實力。”申鐘弼表示。
經濟危機催生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是有先例可循的。上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后,美國文化產業逆勢而上,不到10年,文化產業年產值在美國GDP中佔比已達25%,成為僅次於軍工行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文化產品每年出口額超過600億美元,超越航空航天工業,成為美國第一大出口創匯產業。
韓國的成效也非常顯著。上個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韓國本土文化幾乎被強勢的美國、日本、中國香港和台灣文化所淹沒。但是,隨著韓國“文化立國”戰略的提出和推進,韓國文化產業不僅在本土實現反超,而且開始對外輸出。到2004年,文化產業已成為僅次於汽車的韓國第二大出口創匯產業,韓國也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強國。
“最近10年,韓國文化產業確實獲得了爆發性成長。1999年,韓國文化產業規模是21兆韓元,2010年增長為72兆韓元﹔文化產業的對外出口,2000年隻有5億美元,2010年則達到32億美元。預計2012年,韓國文化產業的出口將達到42億美元。”申鐘弼說。
名利雙收“一拖四”
“韓流”席卷到哪裡,韓國品牌和商品就會在哪裡“發燒”,來自這一國家和地區的游客就會暴增,在文化產業的帶動下,韓國旅游、飲食、化妝品、美容、服飾,甚至消費電子和汽車都獲得了巨大的拉動作用。
人們看過《藍色生死戀》,蜂擁至拍攝地濟州島尋找“恩熙和俊熙”的教堂﹔《情定大飯店》的拍攝地“Walkerhill華克山庄”已成為外國游客必到的旅游景點﹔《大長今》的熱播則使韓國美食風行世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喜歡K-POP(韓國流行音樂)開始學習韓語……根據韓國經濟研究院的統計,僅一部電視劇《冬日戀歌》及其主演裴勇俊為韓國帶來的經濟效益就超過 3萬億韓元(約29億美元)。
“韓國文化產業的強勢崛起,帶來巨大的附帶效應,通常來說,文化產業中每100美金的出口,就會產生412美金的產業拉動。”申鐘弼說。
韓流的發展在2004年前后也經過了一段波折,盡管韓劇唯美的畫面、俊美的男女主角、或純美或幽默的故事情節和制作精良的音樂最初對觀眾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很快觀眾就對“哥哥妹妹”的“純愛故事”有些審美疲勞了。於是韓劇也積極轉型,《大長今》等一系列歷史題材和反映普通人生活的勵志題材電視劇接連問世,再次吸引了關注,而且事實証明,灰姑娘的故事常常不如日常的小心酸來得動人,韓流也因此重新煥發了生機。
其實,韓流的第一個掘金地便是中國,最初的一段時間裡,在韓國文化產業的總出口額中,中國市場貢獻了七成以上。要知道,中國對於外國文化產品的進口向來有嚴格的限制,好萊塢大片在經歷了千辛萬苦的審查后,每年也隻不過引進可憐的幾部。而韓國電影、電視劇、唱片和網絡游戲則年年有相當數量的引進,可見韓國政府的“公關”能力和力度——這確實不是企業層面能夠解決的問題。
“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確實要非常感謝中國。”申鐘弼說,“2006年,我曾出差到中國,當時胡錦濤主席就強調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中國也為此制訂了中長期的發展戰略。我覺得,兩國的戰略思想是非常一致的。其實,中國這幾年文化產業發展也很快,比如,在游戲方面,中國企業過去都是從韓國進口,現在已經向韓國出口了。”
中國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勢無需贅言,不僅有著五千年的文化積澱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而且既不缺人,也不差錢。但就目前而言,我們的國際影響力和產業成熟度確實與韓國還有不小的差距。“漢風”何時能比“韓流”?韓國發展文化產業的經驗確實值得我們借鑒。要知道,美國用來真正征服世界的並不是航母導彈,而是好萊塢電影、邁克爾·杰克遜和米老鼠。
對話申鐘弼:政府“隻做資源,少去干涉”
申鐘弼,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文化產業室(Popular Culture Industry Team)副長官(Deputy Director),他所在的部門主要負責“電影、動漫、音樂、視頻、廣播、游戲、多媒體、動畫形象、漫畫及數碼等各領域基本設施的擴充,培養專業人士,開發高價值文化產品,支援文化產業進軍海外”等促進同產業國家競爭力的多元化事業。
(Q:《中國經濟周刊》 A:申鐘弼)
Q:韓國提出“文化強國”戰略后,具體採取哪些措施來扶植文化產業的發展?
A:韓國先后頒布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等多部法律法規,涉及到創業投資、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和促進就業多個文化產業的關鍵領域。2001年,韓國還專門成立了系統支持文化產業的專門機構——“文化產業振興院”。此外,政府每年還會撥出500億韓元的文化產業基金,主要用於人才培養、創業企業金融扶植以及企業進軍海外市場推廣的支持。但國家撥款主要是作為種子基金,到2005年,國家的撥款就結束了,因為已經完全可以主要靠民間資本投資了。
Q:在整個文化產業中,哪些是重點?
A:電視劇、電影、音樂(主要是K- Pop)、游戲、動漫是最為重點的領域,從目前出口份額來看,游戲佔比最大,可達50%,音樂等其他方面各佔5%∼10%。最大的對象國是日本和中國等亞洲國家,但近年針對歐美的出口也多起來。
Q:為了促進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韓國未來有哪些戰略和計劃?
A:未來希望各塊能更加協調地發展,且各個板塊內容更為豐富,比如K- Pop流行音樂方面,過去韓國多是推出一些偶像派的歌手和組合,現在希望更多地推出一些風格多樣的歌手以及樂隊。另外,也希望已有的公司的發展能夠更多樣化,比如SM Entertainment,HOT、BoA、東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時代等頂級歌手和組合都是他們推出的,但原來他們隻有音樂方面的業務,現在也在逐步擴大產業鏈,也會涉足連續劇的拍攝,甚至食品飲料行業。
Q:您覺得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哪些經驗,中國是可以學習和借鑒的?
A:如果講經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政府隻做資源,少去干涉,盡量引導和利用民間的資本和力量,讓民間自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