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全面推进智慧治理 开创善治新时代

傅昌波

2018年04月27日08:19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摘 要]智慧社会是以宽带通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量子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地址定位、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支撑的全新社会形态。要化解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应当顺应智慧社会的时代要求,充分依托并深度应用现代科技,全面推进智慧治理,开创善治新时代。当务之急,要在重塑治理格局、构建参与平台、完善共治设施、建立通用标准、出台激励政策、推进数据融合等方面付诸行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智慧社会”的概念,强调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笔者认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顺应智慧社会的时代要求,充分依托并深度应用现代科技,全面推进智慧治理,开创善治新时代。

一、智慧社会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以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真正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这场革命已经并将继续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颠覆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和既有国际竞争格局,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广泛、持续、深远的影响。这场深刻变革已经并将继续深度重构我国政府和企业、社会、家庭、个人之间的关系,塑造形成智慧社会。

智慧社会是以宽带通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量子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地址定位、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支撑的全新社会形态。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我国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领先发展的态势,智慧社会将是新时代区别于其他历史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双向作用:一方面是科学技术能对其他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其他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这类作用构成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由此而言,“智慧社会”概念的提出,并非对人工智能等科技活动深刻影响社会的主观概念赋予,而是准确反映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赋能。

智慧社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正是由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智慧社会才具备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018年是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的第24个年头,在这24年里,科技与城市、社会和国家紧密结合产生的影响力,已经远胜从前。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为97.5%。预计2020年中国数据总量将达到8.4ZB,占全球数据总量的24%,中国将成为数据第一大国和数据中心。在互联网发展方面的后发优势,推动我国在智慧社会发展上处于世界领先行列。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像水电一样成为普惠化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向智慧互联演变。中国通过手机进行的第三方支付已经占交易总量的75%,远高于美国20%的比例;摩拜单车在全球9个国家的180多个城市投放和运营着超过700万辆共享单车,全球用户超过2亿,每天提供超过3000万次骑行;中国60%的医疗微信公众号提供挂号、电子病历查询、诊间支付等移动医疗服务;在购物、点餐、理财、社交等线上场景基础上,近两年机场、超市、景区、医院、专卖店、电影院甚至是路边小摊、菜场等线下场景也在快速数字化和移动支付化。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成熟及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必将迎来更大的突破和变革。

考察人类历史,不难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功能,每一次技术大变革都对整个社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逐步形成的。第一次革命由蒸汽动力驱动,第二次由电力驱动,第三次由计算机驱动,第四次则由人工智能驱动。随着人工智能与其他科技的融合创新与聚变发展,人类社会日益逼近新一轮变革的临界点,此次以人工智能驱动的智慧社会革命,孕育着堪与20世纪互联网诞生相提并论的重大科学突破,社会形态将全面系统演进,智慧社会将作为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的一种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加速到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在实践中必须面对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自身规范发展的问题,必须受制于人类社会的法律、道德、伦理等规范,另一个是规范社会发展的问题,也即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运用,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实现良性的社会发展。具体到智慧社会来说,其特点是社会扁平化、产业网络化、组织网络化、需求多样化、传媒泛在化、信息透明化、资源社会化,同时由于技术迭代加速,智慧社会也存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高度复杂性和模糊性等挑战。因此,无论从工具价值层面,还是从规范价值层面,智慧社会必然的治理形态只能是智慧治理。

二、智慧治理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智慧治理是指依托和运用智慧技术手段,在公共权力机关主导下,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和家庭个人积极参与,共同降低公共事务成本、提高公共事务效率、优化公共事务体验的持续状态和过程。智慧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途径。

新时代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智慧治理是必然选择。

(一)智慧治理事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的先进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肩负打碎旧的生产关系的神圣使命,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空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深刻变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顺应信息技术革命发展的潮流,把握智慧社会发展的趋势,改进党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智慧治理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就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智慧治理所依托的技术终端为精准了解公众需求提供了可能,智慧治理蕴含的“智慧”特质为通过全样本了解社会意见进而科学决策提供了高效工具,智慧治理内在的参与属性为民主决策搭建了桥梁和管道,对于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等都具有重要作用。[1]

(三)智慧治理事关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

党的十九大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需要智慧治理的工具理性和规范性。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实现执法司法行为全程录像、司法文书公开、大数据分析案件等,能够更有效地密切联系群众,科学民主立法,规范执法,公正司法,加强对公权力运用的全方位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总之,把智慧治理与法治建设各领域深度融合,是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创新要素的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是主动适应和引领国家治理新常态、推动走向善治的必然要求。

(四)智慧治理事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必须妥善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对于上述问题,智慧治理能够共享更灵活多元的解决方案,如,通过推进商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互联网+”计划,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区域、行业的信息不对称,推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助力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通过技术赋能和电商网络,能够有效解决偏远地区精准脱贫问题;通过智能终端和卫星通信,能够有效地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生态进行全天候监测,助力实现绿色发展。总之,智慧治理具有全面性、广泛性和深入性,能够针对社会各领域问题提供创新实践的工具和方案。

下一页
(责编:孙爽、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