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鄢一龙,唐啸,刘生龙
2017年10月16日10:11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五、六位一体现代化总布局
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绿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目标的实现路径,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以人民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六位一体的现代化。通过经济现代化能够实现富强的目标,通过政治建设现代化能够实现民主的目标,通过社会现代化能够实现和谐的目标,通过文化建设现代化实现文明的目标,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能够实现绿色的目标,通过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能够实现国家安全的目标。
六位一体的现代化本质上都是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经济、社会、政治、安全与自然的前提和保障。
六位一体的现代化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作用,是一个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有机整体。经济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基础,社会现代化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绿色现代化是中国国情的要求,政治现代化提供有效的激励,文化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意识形态的需求。
(一)经济建设
从传统的经济发展到现代的经济发展,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从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再到一、二、三产业协调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国将从工业为主的经济体转变为服务业为主,特别是现代服务为主的经济体。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到投资驱动,再到创新驱动,人力资源、人才和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中国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共同富裕社会的关键要素。
中国到205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已有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关键是怎样预测,又怎样确定追赶目标。按照中方案、高方案预测,到2050年,我国GDP(PPP,2011年国际美元,下同)占世界总量比重达到29%~34%;我国人均GDP将达到6.1万~7.7万美元,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70%~80%。可以视为达到中等发达水平。
从产业结构看,中国将走向后工业化时代或服务业时代,到2050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将提高至70%左右;从就业结构看,服务业比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将超过70%。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提高至70%左右,投资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在30%左右,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将达到近40%。这意味着,中国不仅是世界制造业强国,更是高技术产业强国。
从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各类资本存量来看,中国资本存量均处于加速积累过程。相对美国,2013年中国固定资本存量已超过美国,2025年中国研发资本存量超过美国,2030年中国教育资本存量超过美国,2045年中国公共卫生资本存量超过美国。这也表明,中国硬件物质资本投资过硬,软件人力资本投资仍然明显不足,不仅总量不足,而且人均水平也明显低于美国。从长期现代化发展战略看,就是要大力投资人力资本,尤其是研发、教育、健康三大资本,这会大大改善并提高物质资本的效益与效率。
(二)政治建设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人民也是中国伟大复兴的主体。政治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将人民与国家的目标相结合,将人民与国家的利益相结合。把人民群众和各地方、各部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来,从而实现理念相容、目标相容、动机相容、行动相容。
政治现代化也是国家制度的现代化。国家制度的现代化要求制度和法律作为现代政治要素,不断地、连续地由低级到高级实现突破性变革。一是国家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成熟、定型,这包括一整套“六位一体”的制度;二是制度执行能够更加有效、透明、公平。制度体系和执行能力相互促进和完善。
中国人民民主这条政治道路,是中华民族从衰落到崛起的人间正道,是从崛起到复兴的光明正道。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人民,最大政治风险是脱离人民,保证人民主体性核心是人民民主,确保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鱼水关系。正如毛泽东说的:“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3]我们只要坚持这两条基本原理,坚持人民民主,坚持共产党领导,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此外,提高国家制度效率就是不断降低治理费用、减少治理成本。国家制度现代化本质上是降低治理成本,提高现代化收益。国家治理竞争本质上是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的竞争。因此必须促进并实现政府与市场之手、国家与社会之手、党与人民之手的合力,使各项事务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治理方式,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三)文化建设
中国的文明复兴将是前所未有的文明复兴,是一个新的现代文明体的崛起。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国全面复兴、创新复兴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将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将创造世界文明史上一座新的高峰!
伟大复兴的中国文化是独一无二、浴火重生的新文化。它具有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底色,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洗礼,吸收世界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它的独特性表现为三项基本特征:民族性、人民性和社会主义性。“民族性”传承于历史和传统,是中国文化之根源;“人民性”创新于当代,是体现着中国文化当代特征之主体;“社会主义性”指引未来,指出了中国文化的未来道路的核心价值观。有了人民性和社会主义性的民族性才能历久弥新,永葆先进性,永不衰败。三项基本特征一体三面,共同构建出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
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首先是民族的文化。民族性是中国文化得以历久弥新、永葆活力的源泉所在。当代中国文化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是历史上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当代的再创新、再发展,既摒弃了封建迷信的文化糟粕,又发扬了优秀的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56个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各民族灿烂多彩的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各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处,“相尊、相交、相容、相竞、相生”,才使中国文化能绵延五千年之久而不断重获新生,历久弥新。
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其次是人民的文化。当代中国的文化由人民共创、共享。这样的文化是草根的文化而非贵族的文化,是大众的文化而非精英的文化,是14亿全体人民的文化而不只是几亿甚至几千万部分国民的文化。它由14亿人民所共创、共享又集体共有。中国文化强健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智力基础和社会支撑正是其独一无二的人民性。中国文化是人民共创、共享的文化,是大众的文化、雅俗共赏的文化、低成本享受的文化,是全体人民集体享有共同享受中国文化的应然权利和实质权益。
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还是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的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价值观。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体现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四)社会建设
中国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十几亿人民的福祉,这不但包括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富裕、体面的生活,也包括更高程度的受教育水平,同时活得更健康、更长寿。
共同发展创造了共同繁荣,共同繁荣带动了共同富裕。中国将不断缩小三大差距,即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人群差距,包括收入、教育、健康、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等多维指标在内的发展差距。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标(HDI)从2015年的高人类发展水平(HDI为0.738)提高至2050年的极高人类发展水平(HDI为0.912)。届时人均预期寿命将突破80岁,我国国民主要健康指标位居世界前列。
到205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重要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人类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开拓性贡献。中国不仅培养世界最大规模的各类优秀人才,还可以为世界培养吸引数千名世界一流科学家、数万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家、数千万科技工作者、数以亿计的人才队伍,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且对人类发展与世界和平做出引领性、创新性贡献。
(五)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现代化也是中国21世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人类发展的创新之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体系性的目标和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投资绿色能源、促进绿色消费。这不仅促进中国长期经济增长,还会实现经济增长高质量、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安全、适应气候变化的“多赢”。我国在21世纪率先通过创新绿色发展模式,使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联度下降乃至脱钩。
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继续大幅度下降;中国农业比重将只有2%~3%,工业比重下降至不足20%,服务业比重接近80%;城市人口比重在78%以上;可再生能源比重超过55%,煤炭实现全部清洁利用,且消费比例降至25%~30%;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持续增长;基本实现绿色现代化,真正对人类做出了绿色贡献,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社会。
此外,还应提出到2050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
总之,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充分反映了中国十几亿人民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4]
六、中国现代化对世界的贡献
到21世纪中叶,中国不仅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成为世界最大的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而且必将对世界发展、对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其中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贡献,中国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发动机,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具有越来越强的正外部性和积极的外溢效应,为世界做出越来越大的市场贡献、贸易贡献、就业贡献、投资贡献。
二是创新贡献,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创新之国,全面建成创新型国家。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引领人类科学技术进步。
三是绿色贡献,成为世界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中国在保护地球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工业革命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是文化贡献,中华文明、中国理念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21世纪的中国和合思想主张“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当代“和合思想”主张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中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等思想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五是对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坚持国家平等原则,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政治秩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南南国际合作、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积极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南北公平发展、平衡发展。(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鄢一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唐啸,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刘生龙,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第1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M].湖南出版社,1991:190.
[2]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M].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3]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M].人民出版社,1955:9.
[4]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M].2012-11-17.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五期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