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专题报道>>第二届全国基层团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创新心语

凝聚青春正能量 让青春在基层绽放光芒

――记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道团工委负责人张军丽

2017年03月09日11:1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社区担任“第一书记”的张军丽
在社区担任“第一书记”的张军丽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团干部?多年基层工作的历练,张军丽坚信六个字,即:“信仰--本色--激情”。信仰传递、倍增扎根基层的力量,本色连接理论和服务群众的常青,激情让有限的生命为最壮丽的事业而不断探索与追求。

如何推动团工作创新?在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近10年拆迁、回迁的风风雨雨中,上级对“天天敲门组”倾注的关爱和扶持,犹如温暖的阳光沐浴着这棵稚嫩的幼苗;团员青年、居民群众、辖区单位对“天天敲门组”建设的支持和参与,又使这棵幼苗深深地扎根于老百姓的土壤中,汲取着充足的养料,幼苗茁壮成长起来,年年开出新花、年年结出新果。

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是华中地区最大棚改回迁街道,也是武钢、一冶产业工人工作和居住的密集区。街道团工委立足棚户区居民拆迁、回迁实际,秉承“服务中心、围绕青年、奉献社会”工作宗旨,以青年志愿服务为抓手,积极探索棚改回迁街道青年工作新途径、新方法,通过设立“天天敲门组”,构筑与居民沟通的“绿色通道”,深受辖区居民群众欢迎。

“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她无怨无悔在基层的选择,跋涉的脚步不断延续;默默无闻在基层的奉献,只为铸就共青团事业星光灿烂的银河。 张军丽,女,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团工委负责人。注重依靠党的领导,把青春融入棚改回迁建设,扎实开展共青团工作,团结带领团员青年,用忠诚的誓言和不变的承诺,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倾情服务,锐意进取,团结带领团员青年共同浇铸共青团事业的永恒,取得骄人成绩。每一个脚印都记载着曾经走过的岁月,品尝过苦涩与艰辛,经历过泪珠与汗水的洗礼。

“沉到团组织创新中,传递青春正能量。”

青山区工人村地区是华中地区最大棚改回迁区域,面临辖区搬迁、建设、回迁及由此而来的对社会服务管理新要求,现代小区的规范管理、市场化的物业服务与老观念旧习惯一时难以改变的棚户回迁居民形成了理念的碰撞和行为的落差。去棚户化后的居民群众亟需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上的“脱棚”。张军丽依靠街道党工委的支持,积极探索棚改回迁街道工作团建服务居民群众新途径、新方法,在实践中拓展,在拓展中创造性提出“团建4s模式”工作法,即服务、效率、满意、坚持,注重在社区中发挥辖区团员青年影响力和战斗力,实行建设项目化,组织策划并扎实推进实施“天天敲门组”、“50帮70”、微电影服务队等多个关爱棚改回迁居民服务项目,明确目标任务、明晰推进路径、指标量化考核、承诺高效执行,成为辖区孤寡老人保护伞,化解矛盾的消防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润滑剂;对瓶颈问题重点突破,新村路这条五千余户居民出行重要通道多年照明难题的解决让群众看到希望;居民聊吧、寻邻热线等载体的搭建让大家更感温暖;率先在本省引进旨在满足居民刚性需求、主要面对低端家庭的新业态--生活家公益性服务体以及全市第一家街道级的青桐计划项目—虹蔚青年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方便群众生活、改善居民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取得明显效果,深受辖区居民群众欢迎。

她组织参与了一系列团建亮点打造,有效发挥了团员青年在社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居民们从以往的“被动”适应到“主动”走出家门参与基层社会服务和管理中来,唱响了棚改回迁居民的主旋律。“微电影服务队”通过送电影、戏曲等节目到行动不便孤寡、空巢老人家中等形式,让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看到自己想看的节目;“天天敲门组”通过敲开居民家门,架起座座连心桥,让以往社区冷漠状态下“熟悉陌生人”到如今充满温情、人与人之间温暖和谐的社区氛围。《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分别予以报道,“天天敲门组”还荣获2014年度武汉市委宣传思想创新提名奖、全市十大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品牌,2015年团省委还专门制作专题片,天天敲门组的好人好事传播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来的居民受到感召,主动加入到志愿者服务队伍中来,让青春的朝气在锐意进取中勃发。

“沉到团员青年和群众中去,唱响青春好声音。”

随着棚改推进力度的不断加大,棚户居民喜迁新居日益增多,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不断提升,工人村作为全地区棚户改造的主战场,如何倡导棚改回迁居民树立新风尚和展示新风貌,同时也为辖区棚改二期项目夯实基础?

围绕让居民安居更安心的目标,张军丽坚持“内求实效,外树形象”思路,积极发挥基层团组织在建设和谐棚改新区中的作用,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探索宣传新路,做到教育引人、活动育人。她深入社区调研,采取团组织搭平台,团员青年唱主角的办法,稳步推进“站、亮、领”三步曲,即挖掘一批优秀青年、树立一批示范典型,宣传一批先进榜样,将宣传工作融入到寻常百姓生活之中,让居民感受到身边这些典型可亲、可爱、可敬、可学,形成用身边典型影响教育身边人的良好氛围,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为了促进社区幸福感的延伸,围绕街道与社区的热点、焦点和亮点,张军丽经常利用节假日,主动深入到社区与居民家中,及时总结、挖掘、宣传工人村地区党员干部、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从“千纸鹤”飞进武汉市“两会”表达棚户居民入住的感激之情,到“带着妹妹出嫁的好姐姐”丁金华、“养育两个女儿的大爱继父”杨森林、“最爱拍摄工人村新变化的社区航拍达人”吴波等18名典型,成为新工人村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她的努力推介下,从工人村的小街巷里走出了青山区首个登上武汉市民大讲堂的居民胡秋生、夏谋阶等人物,为大力弘扬道德新风尚铺设新平台;街道与来自十余个国家的国际青年志愿者联办“棕香情飘端午”活动,重现传统老习俗,也让外国青年友人深切感受到棚户居民的新生活;携手市民之家和武汉市说唱团举办棚改回迁居民集体婚礼, 500余名棚改回迁居民在武汉市民之家为棚户区12对新人送去祝福,让人们感受到棚改居民的新面貌。通过这些典型人物宣传和各类主题活动开展,让棚改回迁居民自发对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新变迁由衷礼赞,为工人村营造良好的社风民风作风了显著贡献,中央、省、市多家媒体予以报道,新华社湖北分社不仅给予好评,还组织全体职工到工人村棚改居民结对帮扶,社会效应突出。现在的工人村,日益成为一个温馨幸福的大家庭,让青春的汗水在宣教育人中挥洒。

“沉到基层中去,展示青春新风采。”

基层团建工作不仅是街道的一面旗帜,是形象的集中表现;更是一个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联系四面八方的枢纽。对此,张军丽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始终做到“爱岗敬业”。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就是凭着这种精神,一心扑在工作上,坚守“在工作中创新,在实践中出彩”的信念,以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努力探索工作规律,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以社区为家,撰写的《构建和谐青山的德政工程,用实绩见证执政为民》、《递出张张党员名片,为民解忧落在实处》等文章在《武汉宣传》、《党员生活》、《社区》等中央、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让新工人村这一铭牌擦得更亮。

在全省开展的“岗在社区,重在服务,责在联心”活动中,张军丽作为华中地区最大棚改回迁社区—青宜居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自我加压,做字当先,充分发挥个人专业特长,为社区创新品牌出谋划策,把各项资源优势用活在青宜居,为青宜居社区成为省市基层社区建设的一支标杆贡献了力量。

对弱势群体,张军丽付出更多的关爱,结对帮扶让她给予多位居民无私的帮助,使他们感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温暖。家住青宜居社区东区的张莉长期照顾智障小姑子,自己患有多种疾病,老公又长年在外工作,张军丽主动与其结成帮扶对子,经常上门嘘寒问暖,节假日还为她送去慰问品,张莉逢人就说:“她就像我的家里人一样”。

成绩的背后无不渗透着她辛勤的劳动和努力,很多时候为了设计开展好各类活动,及时掌握居民具体需求,夏天不管高温酷暑,冬天不顾寒风凛冽,她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党员群众的赞誉正体现出她践行宗旨,为民服务的情怀。二十年基层工作,她追求事业,默默耕耘;她追求奉献,执著坚守;她体会着生命的热诚,更展现出青春在基层奉献的豪迈。

综合评价

武汉市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团的建设水平的提高,为新时期创新团建品牌不断带来新的理念;认识上的与时俱进,丰富了我们创新团建品牌内涵的理解;观念上的不断更新,促进了团建品牌的开拓创新,使基层团建品牌创建始终保持继承性、连续性、开创性。

时代在前进,在武汉迎来经济和社会新一轮发展的同时,也为创新基层团建带来了新的思考,要努力建立“三大体系”:一是关心团员青年的服务体系,凝聚团员青年;二是满足居民群众需求的工作体系,凝聚群众;三是推进基层团建发展的管理体系,凝聚社会。坚持“六个新”:一是丰富内涵,明确基层团建新目标;二是适应形势,拓宽基层团建新领域;三是提供保障,完善基层团建新机制;四是拓展途径,构建基层团建新载体;五是扩大影响,探索基层团建新方法;六是提高素质,培养团建工作的新干部。

相关链接


湖北武汉青山区工人村街:天天敲门组叩响幸福门

下一页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