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街道城市社区、湖北武汉、团组织凝聚力建设、创新活动载体、天天敲门组、叩响幸福门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是华中地区最大棚改回迁区域,地处青山区东工西居战略的分界线处。辖区14-18岁的团员青年1484名,18-28岁的1789名,共有15个团支部。2010年以来,街道团工委人数5人,立足棚户区回迁居民中老年人、残疾人、低保户、低收入者、低学历、半边户、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口“八多”,呈现“两低一高”(低学历、低收入,对社会管理要求高)特点,同时,新的物业管理改变了棚户居民的消费习惯,居民的居住生活方式一时还难以适应新的物业管理,“棚改后时代”社区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街道团工委积极探索棚改回迁街道青年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发挥青年人活力和战斗力,通过设立“天天敲门组”,构筑与居民沟通的“绿色通道”,打造区域工作新品牌,深受辖区居民群众欢迎。
一、 源起
回迁居民从低矮潮湿棚户区搬到高楼林立的新社区,居民要适应原来不需缴纳任何费用到缴纳天然气费、物业管理费等收费服务新模式,从原来烧柴烧煤、乱丢乱放等到现代社区规范化管理引发的纠纷,从原来“出门就是熟人,处处点头招呼”的传统亲情邻里模式到“回家关门闭户,左右邻居谁都不认识”的现代“熟悉陌生人”等模式。且辖区老年人多,老龄化程度在全区最高。还有很多都是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或者孤寡老人。如何让这些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一直是街道重点考虑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团工委在街党工委的领导下,致力于团建工作“新生态”,团工委书记张军丽提出建立“天天敲门组”,8名团工委成员组织辖区青年骨干、志愿者开展“天天敲门组”活动,街党工委、办事处大力支持,并把巩固、完善敲门组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不断创新。一方面敲开居民家门,倾听百姓呼声,排解群众之忧,汇聚和传递正能量,引导幸福和谐新风尚。另一方面让居民从被动到主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天天敲门组的故事相继被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广泛报道。
二、 做法
(一)敲启幸福门,网格构架,搭起一座桥。
街道构建“社区—划片—楼栋—家庭—群众”五级网络。如在青宜居社区设置24个网格,每个网格有一支由街道、社区、区域化单位成员组成的4人敲门组队伍,通过为搬迁入住居民发放《居民入住指南卡》等形式广为宣传,使“天天敲门组”走进千家万户。“天天敲门组”每天到社区空巢、独居和孤寡老人家敲门,陪老人聊天,为老人做家务;一旦敲不开门,敲门组会采取各种方法掌握情况,防止老人病倒在家无人过问。天天敲门组”在敲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健康老人闲居在家,为使这些老人老有所乐,敲门组动员他们积极参加社区的文体活动和志愿活动,有效丰富老人们生活。
(二)敲开幸福门,建章立制,点亮一盏灯。
我们对所有敲门对象都做到专簿(本)记载建立台账,完善“天天敲门组”制度,在“集体记载”基础上,推行敲门组“随身记载”制度,使“集体记载”与“随身记载”相互补益。要求小组成员及时、准确、真实将每天敲门对象情况、反映意见等进行记载,做到定期汇总和检查。同时,还在社区内建立固定热线,为老人安装“一键通”等方式,实现24小时值班制,专人受理。敲门组在上门服务过程中,发现很多居民总在惋惜搬进新社区后与以前老邻居失去联系。为弥补遗憾,敲门组建立“寻邻热线”,通过上门寻访、电话联系等提供帮助,已有超过30位居民找到老邻居。
(三)敲响幸福门,全面推广,开启一扇窗。
“天天敲门组”服务内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与群众实际生活衔接紧密,并延伸开辟“50帮70”队、微电影服务队、寻邻热线、“美容顾问”、歇歇吧等,极大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如“天天敲门组”发现很多行动不便、岁数较大居民很少外出看电影而又有此愿望时,发挥青年志愿者特长,组建“微电影放映队”,利用笔记本电脑从网络下载电影、戏曲等老年人喜闻乐见影片,送到家中陪同观看。住进新楼房的棚户居民陋习一时难改,小区内高空抛物、乱牵乱挂等现象突出。敲门组又成为社区“美容顾问”,与“红色大拇指”服务队、“小小志愿者”服务队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一起,每天轮流在社区内执勤巡逻,在为社区“挑刺”同时,也亲手整治环境,通过自身行为带动大家,成为打造平安、美丽、幸福社区的主力军。截至目前,工人村街所有社区均设立了“天天敲门组”,受到辖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
三、 成效
(一)“天天敲门组”成为孤寡空巢老人保护伞。
“敲门组”重点面对社区特殊人群和困难群体,守护孤寡、空巢老人的生命线,减少老年居民意外死亡危险,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关心关爱,其家人在外工作也更加放心,不少老人的子女还专程到社区来表示感谢。青宜居社区85岁孤寡老人魏明梧因腰椎严重变形瘫倒在床,敲门组成员在久敲门无人应后果断找人开门,将老人送往医院紧急抢救,转危为安。有了“天天敲门组”之后,社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更是觉得自身安全多了一层保障,他们的子女在外工作也更加放心,不少老人的子女还专程到社区来表示感谢。
(二)“天天敲门组”成为化解矛盾消防队。
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发现矛盾和纠纷,保证街道、社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发现矛盾和纠纷,并将其解决在基层、萌芽和一线,做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四年来,通过“天天敲门组”共调解各类纠纷500余起,解决困难2117起,扶贫帮困1329人次,促进基层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天天敲门组”成为宣传思想工作强心针。
在街道的支持下,“天天敲门组”日益发展壮大,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通过“天天敲门组”的调查反馈,区、街多项工作能够更加准确把握群众脉络;通过“天天敲门组”宣传动员,涌现出一批骨干宣传队伍,街道的各项工作更易做到群众心中。
(四)“天天敲门组”成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润滑剂。
四年来,敲门组不仅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成为辖区发展稳定的窗口和平台,服务了街道、社区中心工作。敲门组通过上门服务,了解到回迁社区流动人口较多且年龄偏大,较多人在外从事环卫、保洁等体力劳动,需要有喝水、休息地方现实。通过“天天敲门组”的前期调研,街团工委开展“关爱城市户外工作者”活动,在辖区设置11处“歇歇吧”,免费为环卫工人及过路群众提供饮用水和临时休息场地,同时带动更多社区居民为户外工作者提供爱心帮扶。
四、 创新启示
对于基层团组织而言,通过天天敲门组活动,切实加强了基层团建工作凝聚力和战斗力,收到了明显效果,“天天敲门组”是青年与居民的“连心线”,社会的“稳定线”,是推进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载体;对于青年团员干部来说,通过走向基层,走在一线,团员青年的群众观念、宗旨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工作作风得到明显好转,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群众的好评;对于群众来说,通过天天敲门组的活动,构筑起了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的“绿色通道”,密切了团员青年与居民的关系;对于工作来说,通过天天敲门组体验,街道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加速推进和更好落实。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