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 张怡恬 吴撼地
2017年01月04日07: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理解中国国情,准确把握当今中国的时代方位和发展大势,是处理好所有改革发展问题的基本依据。要有历史视角,深刻认识时代潮流,知晓中国发展道路从哪里起步、走到了哪里、未来将走向何方;要有辩证思维,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从量变到部分质变、进而实现整体质变的前后相继、不断升级的演变过程;要有国际视野,科学判断世界形势和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找准中国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定位。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跨度理解中国国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
理解中国国情,首先要理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中国发展进步的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既把成功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定型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综合国力。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服务贸易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国际比较中不断彰显。
然而,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决定了我们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1世纪中叶百年左右的历史过程,是从“一穷二白”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百年长征”。在过去的一个甲子,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前行。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
习近平同志指出:“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具体来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把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实现这四个“转向”,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能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幸福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5年的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大幅提高到2015年的31195元、10772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按照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为基础变量的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衡量,我国已于“十二五”时期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HDI指数大于0.700)阶段,预计“十四五”时期将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大于0.800)阶段。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对实现各项权益有了新诉求,对过上更好生活有了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快速推进,同时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的表现形式。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工业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近1/4;经历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人上升至2015年的7.7亿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城镇人口将达到8.5亿人,高于美国和欧盟的人口总和。新的发展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出新特征:由总量供给不足转变为有效供给不足、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剩,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平衡;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地暴露出来,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力资本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在劳动生产率水平、创新能力方面仍有较大追赶空间,在人均收入、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仍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规模增大,能源资源约束、生态环境瓶颈更加凸显。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征路,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从实现中国梦的高度理解中国国情:中国现代化从“局部现代化”走向“全面现代化”,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2012年11月,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同志深情地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既高度浓缩了今天中国人的奋斗追求,又全面承继了革命前辈们的光荣传统。从实现中国梦的高度理解当今中国国情,可以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出的关键一步,我国现代化已经从“局部现代化”走向“全面现代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梦想的信心来自于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位跃升到第二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与此同时,中国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人均国民总收入从190美元连续翻番达到约8000美元,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13亿多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国从物质和思想两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中国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位。中国为改善全球治理、探索人类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促进世界发展和稳定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华民族穿越5000多年的文明史,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现梦想的信心来自于为世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代化新道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危机,也是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政治危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把世界经济拖入寒冬;美国对外扩张霸权,甚至不惜挑起战争,其国内民主遭遇困境、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英国脱欧公投、难民危机等引起欧洲震动,民粹主义兴起,种族主义抬头,西方现代化道路弊端丛生。中国则通过成功实践,让人们看到了克服西方现代化弊端、走出现代化新路的希望。中国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走出了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坚持共建共享发展,走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道路。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倡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出了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正在超越几百年来以经济现代化、物质现代化为标志的西方现代化,走向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人类现代化进程因为中国的探索和贡献而展现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前景。
实现梦想的信心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大规模扶贫脱贫,从重大科技攻关到快速推进工业化,从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到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从重大工程建设到抢险救灾……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中国具有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优势。在对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中,中国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南。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对症药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带来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推动发展实践的全面突破。中国具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执政党优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今天的中国可能还不及印度,更谈不上追赶美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团结奋斗,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推荐阅读: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