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2016年12月14日理论导读

【导读】重视实体经济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

2016年12月14日08:4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独家连载】《习近平用典》

敬民篇 为政篇 立德篇 修身篇 笃行篇 劝学篇 任贤篇

天下篇 廉政篇 信念篇 创新篇 法治篇 辩证篇

【学习文选】《学习文选》:六中全会为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

【学习路上】习近平谈高等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 把思政工作贯穿全程

 李义平: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体经济是真正创造财富的经济形态。《资本论》开宗明义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有用性。由价值形式、进而由货币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财富量的背后是使用价值,是由使用价值支撑的。只要这些使用价值量不变,表现其价值量的价格或高或低都不影响一国实际财富的增减。以实体经济、物质生产为标准,马克思区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前者创造物质产品,后者不创造物质产品。【详细】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生态圈

与新时代背景下中央赋予智库的功能定位相比,与发达国家智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相较,我国智库体系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智库行业普遍存在着方向不清、定位不准、同质竞争、功能缺失、活力不足、缺乏协同等问题。为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促进我国智库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当前亟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生态圈,并使其在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详细】

 分配正义与当代中国发展

所谓国家的再分配能力,就是指国家在不同社会集团或成员阶层间对稀缺资源进行权威性调配的能力,其理想目标是保障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与安全,并在此基础上缩小社会不平等的程度。概括说来,一个国家再分配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再分配的意愿与动机,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政权是由富人阶层或其代理人垄断,那么这个国家再分配的意愿与动机必然会不高,相反如果国家政权能够摆脱利益集团的限制而具有独立性,则必然会从公共利益出发强化再分配意愿与动机。【详细】

 对“热点”的追问应是重建常识的过程

对热点打破砂锅问到底,需要“围观”,需要舆论监督的魄力,这是毫无疑问的。追逐热点就像追赶潮水一样,一波消退了就换成另一波,来得快,去得也快。人们还没琢磨透那消失在远方的上一轮热点的真实价值,就被裹挟进下一轮热点的追逐赛。然而,公众对热点的关注时间是有限的,热点事件的持续和影响时间是不确定的。人们经常发现,当舆论的热潮消退,热点事件本身其实才开了一个小头。【详细】

 “互联网+”的经济含义与发展困境

从微观来看,“互联网+”有助于经济资源更加有效地配置。在消费者一侧,“互联网+”有利于消费者搜寻到想要的产品和服务,不但可以使消费者低成本地比较不同供给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还可以通过其他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来了解和掌握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了消费者和供给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由于“互联网+”既能够降低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又能够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最终能够增进消费者剩余。【详细】

推荐新闻:


习近平谈政治制度:不能突然就搬来一座“飞来峰”

习近平: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习近平: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不动摇

习近平:建设美丽中国,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责编:沈王一、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