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官员“微信朋友圈”缘何“官味十足”【2】

匡文波

2016年11月23日14:06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原标题:官员“微信朋友圈”缘何“官味十足”

当然,这种心态的来源也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部分上级领导对下属的要求过于苛责,导致下属在发朋友圈的时候不敢发,不愿发,一旦发了不合适的内容,轻则受到组织批评,重则丢官失职。有官员在朋友圈里发过一些文章或者看法,但是有时候这种个人观点容易同组织纪律相违背,甚至会受到上级的批评。基于这样一种环境,官员们在朋友圈中的发言往往极为谨慎,到最后就干脆变成了不发言。

受制于传统思想的影响,群众对于官员说出来的信息往往抱有一定的期待,再加上政府的信息公开有时不及时,造成群众对于官员的消息过度重视,也就容易造成过度解读。例如,曾经有位官员在2015年转发过一则社会热点的评论,结果则被很多人解读为是官方对此事的态度。人们对于官员朋友圈过度解读,也容易使得官员在发朋友圈的时候十分得谨慎,甚至于干脆不发或者发一些无关痛痒的内容,也就形成了“官样朋友圈”。

官员对于网络的畏惧心理

《人民论坛》曾经做过一次调查,这个调查显示高达七成的受调查者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而在“当下官员最怕什么”的调查中,“新媒体、网络关注”以超过半数的得票高居第二名。有学者认为,一些党政干部仍然缺乏互联网思维,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唯恐祸从口出、避之不及,却不去充实知识,调整思路,提高能力,形成“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新办法还不会”的本领恐慌。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官员的冲击是巨大的。首先是官员原有的高高在上的形象受到了冲击。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现实生活中的阶级感逐渐降低,无论是官员还是群众都可以平等地享受互联网提供的基础服务,群众可以在互联网上平等地同官员进行对话,官员也必须要对群众的意见做出一定的反应。其次,舆论在互联网中的发酵速度之快超出了大部分官员的掌控范围。一旦某个官员的违纪行为被公开到互联网中,那么往往会发酵成为一个大新闻,其速度是在传统媒体时代无法想象的。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官员在传统媒体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一旦出现某个官员的负面新闻,官员往往可以通过手中权力进行遮掩。但在新媒体时代,权力对于内容的干涉较少,所以官员往往极为担心互联网上出现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因此对于互联网也就产生了畏惧的心理。这种畏惧心理也使得官员在接触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时,产生了较强的畏惧甚至抵触心理,认为互联网容易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其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朋友圈中往往就会形成所谓的“官样朋友圈”。

“官样朋友圈”理应摒弃

对于“官样朋友圈”,舆论有着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认为官员的朋友圈是官员自己的私人空间,无论发什么都是官员的自由,并不应该强加干涉。但是笔者认为,“官样朋友圈”所表达的并不是官员在私人空间中的真实想法,反而主要是由于在面临互联网冲击时,官员们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当下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不能够灵活地运用新技术所形成的逃避心理,因此对于“官样朋友圈”来说,理应受到摒弃。

“官样朋友圈”反映了当下官员对于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的抵触和逃避心理,因此摒弃所谓的“官样朋友圈”才能够推动官员更好地了解互联网,利用互联网,融入互联网。目前我国一些官员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在面临互联网时难免会手足无措,这实际上仅从朋友圈这一个小小的点便能够看出。官员对待朋友圈什么态度,对待互联网便是什么态度。

面对朋友圈,有的官员选择逃避,担心受到上级领导或者群众的过度解读,往往便会像鸵鸟一样把自己深深地埋藏起来,殊不知这样反而暴露了官员对互联网的不了解。我国目前正处于互联网发展的快速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提出,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面对这样的国内形势,官员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更多去了解互联网、认识互联网,把握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将互联网看成一个了解社会现实的工具、一个宣传自我的窗口,而不是单纯地把互联网地视为洪水猛兽。这样一来,才能够摒弃“官样朋友圈”下对互联网的狭隘认识,更好地发展互联网,推动我国互联网建设。

“官样朋友圈”还反映了一种不健康的官场文化,那就是“不需要个性”以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对于很多官员来说,有个性往往会显得“不够稳重”,容易给上级领导形成不好的印象,久而久之,有个性的官员在官场中被磨砺成了共性的官员。加之此前有媒体报道过官员因发朋友圈被处分的案例,导致一些官员秉着“不说不错,少说少错”的观念向着一个模式发展,从而形成了众多名不副实的“鸡汤爱好者”。许多官员正是由于这种共性,逐渐开始变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为官不为的求稳心态是对自己为官责任的亵渎,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耽搁的是一方的发展,辜负的是百姓的期望。因此,摒弃“官样朋友圈”,实际上也是在对原有不合理、不健康的官场文化说“不”。要鼓励更多有个性的官员,要在朋友圈中营造更多的正能量,敢于触网、敢于发声,形成健康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王艺焜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王晶:《微博问政:公民意识的觉醒与反思》,《理论月刊》,2013年第9期。

②陈燕:《当下领导干部的不良心态及矫治》,《领导之友》,2016年第4期。

 

上一页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