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理论期刊>>《中国发展观察》>>每期精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进一步扩大开放【2】

吴涧生 季剑军 金瑞庭

2016年11月09日09:5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原标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进一步扩大开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扩大开放的重点领域

(一)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着力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中高端水平

1.推动富余优势产能对外输出,加快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一方面,纾解过剩产能压力,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一是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以高铁、核电、通信、新能源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为重点,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合作项目为依托,促进国内优势产能、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二是通过开展跨境收购兼并、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有效获取国际高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品牌、国际销售渠道、新型商业模式和业态以及国际先进管理经验。三是做好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和产能合作衔接,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共同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和境外产业集聚区。另一方面,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国企业。一是推行简政放权,提高企业境外投资便利化程度,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在货物通关、人员出入境、货币结算、司法、税务合作等方面,推动建立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三是利用好各类机制平台,推动产能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2.积极支持“引进来”,有针对性地“补短板”

一方面,放宽投资准入,深化外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外资监管服务方式。把注重招商引资规模转变到注重提高引资质量上来,鼓励外资进入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提高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全产业链发展,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高端服务业。加强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调整和优化利用外资区域和产业布局,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和联动开放。

(二)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着力推动外贸向优进优出转变

1.提升外贸产品竞争力,充分挖掘外贸出口市场潜力

加大研发投入,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满足国际市场中高端需求,培育形成出口新增长点。按照品质提升和精致化的要求,打造传统产业出口竞争新优势,巩固外贸出口市场份额。

2.扩大短缺物资设备进口,有效弥补国内市场供给缺口

一是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资源产品等的进口,弥补国内市场供求缺口。二是以进口促出口。通过扩大关键技术和设备进口优化国内要素资源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三是加强进口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联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3.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新业态

一方面,扩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试点,着力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应用。另一方面,推进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选择有基础、易操作的服务领域作为服务贸易创新试点的重点领域,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三)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国内产业整体水平

1.推动产品加工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着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变“加工”为“研发制造”,即从以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向自主研发、制造产品转变。着力推动加工贸易业由纺织服装、箱包鞋帽、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IT、机械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或生产制造环节由加工组装、低端零部件制造向高端、关键或核心元器件制造环节升级。同时,延长加工贸易境内的增值部分,提升内资企业占比。

2.深耕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条,积极引导向产业链高端拓展延伸

变“两头在外”为“内外结合”,即从单纯承接国外订单生产向依据市场灵活自主实施经营战略转变,由加工组装环节逐步向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转变。一方面,向研发、设计等产业链上游部分进行拓展。另一方面,变“贸易”为“全球营销”,即逐步向建设全球营销网络转变,引导加工贸易链条向物流、品牌、销售渠道等下游部分延伸。

3.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布局,努力保持我国加工贸易传统优势

通过便利要素流动、设立承接产业转移园区等方式,引导劳动力密集、土地密集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使内陆地区成为沿海加工贸易链条的主要承接地。

4.整合和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加工贸易管理方式转变

整合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港区等各类特殊监管开放平台功能,逐步实现加工贸易向国际通行的封闭监管园区转移。将原有的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管理纳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范畴,最终对其实现统一规范管理。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向自由贸易园区升级。

(四)降低外贸企业负担,有效提高质优价廉外贸产品供给能力

1.降低外贸企业劳动力、融资、税负等成本,不断提升我国外贸企业合作竞争优势

现阶段,外贸企业成本上升突出表现在: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呈现总体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周边多数发展中国家。二是融资成本加大。外贸企业面临信贷成本上升、新批贷款额度减少、贷款审批周期延长、融资渠道狭窄、获取银行贷款或授信难度较大等问题。三是汇率成本上升。汇率成本波动上升,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削弱。四是税收负担重。除印度、菲律宾外,我国外贸企业税负明显高于巴西、印尼、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经济体。

2.降低企业进出口环节费用,进一步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

目前,外贸企业进出口环节费用分为三大类:一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收取的费用,涉及海关、质检、环保、食品监督等部门收取的费用。二是政府、事业单位以及指定企业提供服务收取的收费。三是港口经营者、港口管理方以及相关船舶公司提供服务收取的费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进出口环节收费项目约有93项,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约12项,经营服务性收费约81项。通关便利化方面,我国大力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和“三互”大通关,但在跨国合作、文档规范化、上诉可行性等领域仍显著低于发达经济体的水平。

(五)发挥金融支持作用,有效防范金融开放中的潜在风险

1.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切实降低对外投资融资成本

外贸企业融资渠道较窄、融资方式单一。国有企业中长期贷款利率普遍在4%以上的水平,民营企业贷款利率则大多在6%以上,明显高于欧美国家1-2%的利率水平。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达10%-15%,为美国和新加坡等经济体的3-5倍。

2.强化金融服务支持功能,充分发挥对“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和外贸稳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和外贸稳定增长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刚性资金需求,现有金融机制安排难以有效满足。据亚洲开发银行估算,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每年需要8000亿美元以上,这一庞大资金需求将导致资金缺口较大。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重点合作项目大多数属于资本密集型项目,若无有效金融平台予以支撑将难以实质推进。而在促进外贸增长方面,金融产品创新、融资渠道拓展、金融服务优化等存在明显不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

3.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005年7月央行重启汇改,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5年8月11日,央行改革形成“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定和引导市场合理预期,是保持我国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的关键所在。

人民币加入SDR是其融入全球体系的重要里程碑。目前,央行与36个国家和地区央行额度互换总额达3.3万亿元。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完善,与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以CIPS(一期)为基础,人民币跨境和离岸业务的清算体系逐步形成。随着人民币加入SDR的生效及“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深入推进,全球市场对人民币需求持续释放,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六)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着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1.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不断提高我国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当前,以我国为代表的广大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G20作为全球宏观政策磋商协调主平台地位的确立和巩固,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以及IMF、世界银行份额和投票权改革进一步推进,为我国引导全球经济议程、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带来了新机遇。

2.支持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有效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

亚投行、金砖国家银行等的设立与运营,是国际开发性金融体系的重要新生力量。随着人民币成为亚洲重要区域性货币,东亚金融稳定机制不排除与美元脱钩的可能性,人民币有望成为全球硬通货。IMF从积极鼓吹和推动放松资本管制转向认同发展中国家控制资本流动性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利于我国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

3.推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目前,我国与5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式签署双边投资协定,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和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正在积极推进。我国先后与2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4个自贸协定,并着力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等。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沈王一、谢磊)
相关专题
· 《中国发展观察》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