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0日08: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赵细康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快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是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战略支点。
大力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开放发展战略。在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上,需要加强国内各区域对外开放资源和能力的整合,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针对各地区不同特点,大力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开放发展战略。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起步早、经济发展基础好,应在对外投资、高新技术合作、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型等方面发挥龙头作用,成为我国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引领者。内陆沿边应着力打通并充分利用向西开放通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和经贸往来,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制造、贸易物流等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外向型产业集群。
充分利用沿海地区开放制度建设经验。沿海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在吸引外资、开放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市场化和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积累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开放经验。应加强制度建设的东西互动,降低内陆和沿边地区在开放制度建设方面的试错成本。加快自贸区建设经验的复制和推广步伐,提升内陆自由贸易园(港)区建设水平,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平台。依托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新设的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积极探索适合内陆和沿边条件与环境、以“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重点的自贸区建设经验,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让“苗圃”变“森林”,让制度红利尽快惠及整个内陆和沿边地区。
大幅降低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物流成本。应进一步加大对内陆和沿边地区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善交通条件;进一步整合“无水港”体系,与东南沿海港口形成快速物流通道。可以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与相关国家共同规划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步伐,支持内陆和沿边地区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江海、铁海、陆航等多式联运,加强相关国家交通、物流标准体系对接,为内陆和沿边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供更大便利。
尽快降低内陆和沿边地区的通关成本。内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口岸管理相对落后,带来物流成本高昂、通关不便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应在内陆省份全面启动“单一窗口”建设,推动内陆与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及时总结并复制推广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泛珠”地区、东北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经验,推动实现由区域通关一体化向全国通关一体化转变。
(作者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迈向贸易强国的战略创新
李 钢
对外贸易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外贸易规模大小、水平高低关乎一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对于我国来说,迈向贸易强国是实现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动力,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贸易强国是指贸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对外贸易竞争力强、贸易质量效益好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贸易强国往往具有重要产品定价、经贸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乃至主导权。一般来说,贸易强国衡量指标体系由7个要素构成,即经济基础、对外贸易、国际投资、创新、国际货币金融、营商环境、国际经贸规则。目前,我国贸易强国建设水平与世界贸易强国的标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亟须努力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跃升。
对照贸易强国标准找短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水平稳步提升,但同世界贸易强国相比,在一些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有待夯实,如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轿车出口平均单价等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二是贸易主体需要进一步壮大与优化。三是外贸内生创新发展能力有待提升,许多出口产品的核心技术仍被外方掌控。四是外贸发展的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五是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话语权有待提高,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参与国际标准及规范制定的能力不足。
推动我国外贸由大向强发展。我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应紧紧抓住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加快创新步伐,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动态比较优势,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为此,应着重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外贸法律体系创新,增强我国外贸法律体系与国际法、国际协议、区域性贸易协议相衔接的主动性、及时性和可预见性。二是外贸政策创新,构建与建设贸易强国相适应、全面系统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三是财税金融政策创新,完善支撑贸易强国建设的财税金融政策体系。四是发展方式创新,以“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驱动外贸创新发展,实现商品服务结构高端化、贸易主体集中化、贸易方式自主化、国内布局均衡化、国际市场多元化、规则标准主导化。五是企业创新,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在贸易投资中的跨国经营能力。六是环境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推进贸易便利化。七是规则治理创新。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大力支持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推动我国由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旁观者、跟随者向参与者、引领者转变。
(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
推动我国对外投资健康发展
晏礼兵
我国对外投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已实现连续13年增长,年均增幅超过30%。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456.7亿美元,占全球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高到9.9%,投资流量跃居全球第二。今年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增长势头更加迅猛,1—7月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超过60%,已接近2015年全年的水平。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以及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竞争力提高,我国对外投资仍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也应看到,我国对外投资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我国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信息服务不到位特别是获取东道国信息的渠道有限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的决策效率,甚至导致决策失误;国际保护主义抬头增大了我国对外投资的风险。当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推动我国对外投资健康发展。
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一是研究建立高层次的统一管理机构。可以建立独立的国家级对外投资管理机构,协调对外投资方面的政策措施,做到“一个窗口对外”,加强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和管理。二是针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逐步建立以企业为投资主体、政府进行宏观监管和服务的管理体系;减少对外投资的限制条件,特别是简化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备案或审批程序和条件要求,进一步推动符合鼓励类产业方向和具有国际投资竞争力的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信息服务。发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对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推动促进作用,加强同各国国际商会和协会的联系,强化驻外代表处的信息服务功能。整合国内外有关机构的对外投资信息资源,建立完善的对外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国际市场调研,为企业提供投资项目信息和国外市场深度分析研究等方面的服务。
参与国际投资规则制定,维护我国企业海外利益。利用二十国集团(G20)贸易部长会议和二十国集团工商界活动(B20)政策建议报告的平台与渠道,发出制定和完善国际投资规则的倡议,优化国际投资环境,维护我国对外投资利益。同时,推动世界贸易组织(WTO)设立国际投资委员会,负责规则制定、各国投资政策评审等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国际投资规则,并设立相关工作机制。借鉴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经验与模式,在WTO框架下推动设立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构,并根据需要设立投资争端解决专家组,检查、督促裁决协议的执行。
(作者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副院长)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0日 12 版)
上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