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杨
2016年08月09日10:00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一、国家公园都是江河源
对自然保护领域来说,这些年影响最大的政策莫过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传达的八字真经“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来说,则是2015年1月十三部委共同发布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其中明确了9个省是试点:黑龙江、吉林、北京、湖北、湖南、浙江、福建、云南、青海。但这两年多来,提起国家公园,大家看得最多的文章不再是大好河山、我心飞扬,而是概念理论、体制机制,其间不乏唇枪舌剑以至剑拔弩张。而国家公园,本来应该是让人放松、发现、顿悟、感慨最终期待不见不散的意境。不能专心从国家公园中寻找我的中国心吗?从国家公园发现美丽中国,从眼睛里的中国发现中国心,这才是升华:中国人不仅能从舌尖上,也能从心目中找到中国味道。
好在尽管试点中纷争不断,第一个中央认可的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实施方案于2015年底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直接通过,随后,神农架、武夷山、开化国家公园试点区的方案也相继获得通过。目前这四个被中央批复实施方案的正牌国家公园,东、中、西部都有,大小也差了将近50倍(最大的三江源12.31万平方公里,最小的开化252平方公里),但有一个共性——都是江河源。作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作为长江支流发源地的神农架(四条二级支流)、作为闽江发源地之一的武夷山,而开化,则直接更名为钱江源国家公园,以为其今后包含整个钱塘江源头生态功能区的扩园留下余地。这些本来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国家公园,均显示了“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用政策语言描述,就是山水林草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其中的翘楚,许多人认为是全国第一个——三江源国家公园。
2016年 4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机构设置方案》等31项具体方案,召开动员大会,正式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随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工作就从“说”转向了“练”,我这样参与前期工作的人也从“知”转向了“行”:我对四个方案获得批复的国家公园试点区的正式评估的第一站就落到了青海。不过,与别人的感觉相左,对于15年前就“翻来覆去”看过的青海考察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我真的怀疑青海行是否能让我心飞扬。
二、不待见青海
本来,就资源而言,青海在江湖上是可以“横刀立马”的:好山好水、舍我其谁?因为青海有中国最大的湖,最大的江也都“源来如此”,号称中华水塔。山高才能水长,青海的山自然也应该大美。“不幸”的是,青海有点被西藏“藏”起来的感觉,无论拼高原还是拼文化,知名度都不如西藏,就连炫个海拔,也不好找个5字头的。前些年,因为三江源等保护区和藏羚羊保护,青海在环保领域有点崭露头角的意思,但就连这个羊,也带个藏字,尴尬啊。这次青海上报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最初仅限于玛多(青海玛多国家公园,参见图1),有几个人知道这是黄河源的一部分?因此,青海就连旅游热度也远不如西藏,且有些景点,如茶卡盐湖,刚热起来就因为环境承载力不行被游客踩成了泥湖。有这种看法的恐怕不仅是我,网友评论:号称大美青海,却差对美期待。
三、不待见国家公园
当然,青海的情况并非个案。全国确定了九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这么多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我的考察经历其实与旅游经历差不多:在有游客的游道上,去看当地人嘴里无比美丽其实在全国至少有十处可比者的景点,还不得不因为接待方的殷勤而礼貌地赞叹。其实,在我这样早行万里路的人看来,不说审美疲劳,也是见惯不怪了。而且,几乎所有的国家公园,说自己的珍稀动物,都只能对着图片,或者有个本地人出来说我某年某月见过。这让我对中国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多少有点家常感,去考察纯属工作任务,去青海考察国家公园,我本以为就相当于吃一顿也许不合口味的工作餐。
因此,我比去评估的大队人马晚去了两天,反正我不相信这趟考察会错过什么。与我有同样想法的还包括国家发改委主刀政策设计的团队、北京林业大学一位对国家公园(可惜没限定是青海的国家公园)倾情已久的教授,他们因为另有工作好像很没有掂量地就爽约了青海的玛多国家公园考察。
四、大美圆满青海湖
不管怎么说,飞机在延误最多的季节按时把我送到了西宁,与先去的大队人马顺利会合,然后,向我可能不待见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出发。考虑多数人没见过“青海长云暗雪山”,我们特地绕了个弯去看没有被列为试点区的青海湖。大家知道,看湖的佳境是“天光云影共徘徊”,讲究湖天一色云多姿,我们在多雨的夏季居然赶上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不仅如此,不知是风调雨顺还是生态恢复,青海湖面积今年也达到了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4432平方公里。这与我15年前见过的场景相比,青海的海味和青色都凸显出来,加上湟鱼成群,我觉得老天爷赐福于我,把青海不是国家公园的地方都装点出了国家级魅力:又大又美,青海的广告辞好像一下有据了。福至心灵,我忽然顿悟,青海湖其实代表着全面和圆满:环青海湖一圈360公里,象征着360度,正好一圈一个圆,这是多么巧合的圆满。
五、“和利时”的国家公园大片
不过第二天,天气转阴,我们到达玛多时见的另一个大湖,冬格措那湖,立马就没了天光云影。但这个湖的介绍听着就比青海湖有意思:淡水、不冻,边上有山谷,这不是典型的生物多样性的地利吗?后来,等我们在山谷里开始攀登,100米后就发现这样的天时可遇不可求,要还是昨天那样的艳阳天,这4200米为起点的攀登,可是酷刑啊。
有了天时地利,我们才有了一个山谷的预言和艳遇。在遭遇了亲近的藏野驴(不到50米)和藏原羚后,我们与更亲近的当地人在山谷口午餐。在塞了一肚子羊肉和被塞半肚子烈酒后,我们高起点地出发了——山谷的起点4200米。带路的青海环保厅生态处的副处长,给我们预言会发现岩羊——好像是他家养的一样。大家以为他是酒后海口(青海人说的大话是否都算海口?),因此,两个同路人,一男一女,女的打赌,如果发现三只岩羊,刚才她在饭桌上拣的他遗落的手机就还给他,他问,如果看到6只呢?大家都说反还一个——几乎没人相信能发现6只,岩羊毕竟是一种胆小且高高在上的动物。随后的三个小时,女孩只能盘下一个手机店才能兑现承诺了:我们见到了上百只岩羊。但大家别说一只,对成群的岩羊都只是作为路人甲来看待了,因为我们有了艳遇:主角在我们就快告别山谷时低调登场了—狼。
在500米外的山头差点被误认为沙狐的狼出现后,在更远的山头上成群出现的岩羊前,又多了一只狼,岩羊们完全不是喜羊羊,狼也显然不是灰太狼——是灰的,智商远远超过灰太狼,也能随便满足红太狼的需求。他的搭档,用时不长,就有所获:这是我们根据羊群在惊吓奔跑随后恢复平静且兀鹫快速起飞盘旋判断出来的。
不过,别以为狼羊以外就是路人甲了,吃肉的还有香鼬一家和各种雕类都来给我们表演了,尤其是大家没想过、我们没闻过的香鼬,没吃过人类的亏,看见我们进了他们家,就来回穿梭地在舞台前表演,离观众最近不到两米,这个距离,好像真的能闻香识动物了。不仅这么多动物争相过来表演,姹紫嫣红的植物也俯拾皆是,紫的紫花龙胆,红的红景天,这要不说艳遇都说不过。何况,这个山谷造型各异的嶙峋怪石,本身就是个充满想象色彩的舞台布景。
用数学语言来总结,这个下午的演员和群众演员,留下了这样的表达式:狼(>2只)、藏野驴两群(7+12)、藏原羚三群(1+7+6)、岩羊六群(>4+3+20+20+50+30)、金雕(>2只)、草原雕(>2只)、隼(>2只)、鹫(>3只)、鵟(>3只)、旱獭(>6只)、野兔(>2只)、灰斑鸠(>20只)、香鼬一家(5只)、赤麻鸭、鸬鹚(>20只)、戴胜、鼠兔(不计其数)。总数呢?接近300。逛一下午动物园,能看到这么多只动物不?
用网络语言来总结就简单多了:玛多神马多?鸟多兽多花样多,神玛多!
而这幕众生和谐、天人合一的大片,这么多不请自来的“演员”,别说告诉北京路人,即便告诉北京的专家,也以为我们编故事呢。
这个大片的重要背景是:这儿目前没有一个游客,没有一条游道,当然也没有一点商业活动。这才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许是半肚子的烈酒启发,我顿悟:这是青海人为国家和野生动物创造的和谐社会,使无数雾霾中的国人还能想起,这儿有野生动物国家队!这才是美丽中国!
看了这个大片,用我这两年多的“知行合一”做个交差总结: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唯一的以大型食肉动物为顶级的食物链展示系统,是唯一可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窗口。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三江源国家公园真正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12个巨大生物多样性国家的巨大,使生机勃勃的中国美丽从视觉到体会都艳压瑞士那样的生物多样性荒漠。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中国发展观察》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