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理论期刊>>《中国发展观察》>>每期精选

国家公园?青海见【2】

苏 杨

2016年08月09日10:00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原标题:国家公园?青海见

六、互为风景的他她它

总结完了,觉得我心飞扬、意犹未尽。因为,说到演出,自然就要谈谈观众。我们这个团队,当然有他她,居然还有它,怎么回事?

看见我们的香鼬了吧,这一幕,就是一首小诗的翻版:他她站在镜头后看它,被看的它在反过来看他她。它装饰了他她的眸子,他她装饰了它的信任。

是的,就是这样面对面地互为风景,这是一道曾经或者传说中遍布杀戮、贪欲和血色背景中留白的风景,用信任告诉世间:他她它的存在证明人与动物过去都有着无比美好的栖身地。这块地方,全面概括的话,应该是:

青海人的自留地;

中华文明的自流地;

野生动物的自由地。

好吧,是我把冬格措那湖的这个山谷看作了青海人藏起来秘而不宣的自留地,把作为大河文明起点的三江源看作是中华文明自上而下的自流地,把三江源国家公园看作了每个国人都看得见的野生动物的自由地。

七、有理有据评大片

在玛多看上野生动物国家队出演的国家公园大片,我们究竟是走运还是必然中的偶然,可以看看宏观情况:这样的多样性,可从与瑞士的对比中发现荒漠和乐土的差别。

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的花园国家瑞士,有好些方面与青海有可比性,但生物多样性完全没有可比性。瑞士也是水塔,素称“欧洲水塔”,是莱茵河、阿尔河和罗纳河等欧洲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境内湖泊共有1484处。瑞士的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1%,拥有大面积的成熟林,成为欧洲各国中森林单位蓄积最高的国家。但2009年其官方发布的生物多样性报告中明文: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类型少。高等植物种类2200多种(中国有30000多种,高海拔的青海也有近2600种)……在瑞士,很多物种和生境类型都面临灭绝的威胁,有些群落,每5个物种就有4个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过去的150年中,共有224种动植物物种从瑞士消失。其实,这个报告还回避了其一个重大缺陷:动物尤其是作为生态系统指示物种的大型肉食动物尤其缺乏,仅有少数从阿尔卑斯山南麓迁移过来的狼,全国只有20只左右且数量很不稳定,以致世界自然基金会(总部就在瑞士)专门成立的瑞士狼项目团队的首席科学家在野外两年都没有见过其研究对象。换言之,瑞士不过就是一个精致的人工花园,完全不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乐土。

我们注意到,青海与瑞士这样的差别,不仅功自美丽中国的家底,也很可能功自这十几年的恢复。传统的说法是:青海省玛多县境内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属典型的高原大陆型气候,寒冷、缺氧、干燥、多风、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青海省玛多县原本极为脆弱的高原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大大下降,造成径流逐年减少,湖泊水位下降,导致草场退化、沙化,物种生存条件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不过,中国这样的家底,过去十多年赶上了两方面力度空前的恢复:①城镇化;②生态建设。城镇化使农村的人口和农户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态建设则使保护也能有效益。青海这方面的变化更明显。2005年以来,国家投入近百亿元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为保护这里的生物多样性,青海省采取退牧还草、野生动物保护工程、珍稀土著鱼类增殖放流等综合措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三江源生态工程进行的中期评估认为:“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区生态状况有所好转”,并呈现了“增水、增草”现象。其中,牧草产草量每亩增加29.66公斤,植被总盖度增长5%,优势种盖度增长11.5%。据卫星遥感资料显示,青海省玛多县境内的鄂陵湖、扎陵湖面积由最低点2003年的578平方公里、49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677平方公里、560平方公里。

对我们这次的考察而言,宏观指标的变化得到了微观感性的体现,就连看野生动物也是教科书式的邂逅:据说香鼬不避人,可以接近至2米以内,我们的大队人马也就是2米之内看见它们一家五口走马灯似的穿梭表演。也因此,我们概括青海国家公园特色的同时,不仅要说这儿天赋的山高水长,还要说这儿人为的生态恢复,说这儿是全国仅有的生物多样性的展示窗口,还要专门说:这儿有珍稀动物,看得见的珍稀动物,每个游客都看得见的珍稀动物。对960万平方公里来说,这样的窗口才是因为罕见而大美,是远超青海湖4400平方公里的真正的大美。

八、微瑕——以国家公园的标准

看过大片后,要说青海大美,这没说的;但要说青海完美,却不得不说各种微瑕。既然已经是第一个中央正牌的国家公园试点区并即将冠为国家公园,就不能不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的终极目的:保护为主和全民公益性优先。

全民公益,不仅体现在门票上,更体现在科普和社会参与上。

尽管我们去的地方没有门票,大道朝天,通行无阻(比那收费未遂的天路得天理多了),有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意思,但同样没有的,还有与科普相关的设施和制度。这方面,玛多还完全看不出来有“公园”之意。例如,野驴常出没的地方,能否有标识牌?能否按十三部委《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要求“趁机”建立国际一流、广纳国际资源的社会参与平台?野生动物的科普教育,需要NGO的志愿者介入,就项目、资金等形成补充力量,并承担部分现场工作。单凭三江源自身的人力资源条件,实施方案中的这些要求有可能实现吗?(“按照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科学合理扩大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规模。将现有草原、湿地、林地管护岗位统一归并为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负责对园区内的湿地、河源水源地、林地、草地、野生动物进行日常巡护,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建立健全当地牧民参与国家公园的共建机制,鼓励支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

这方面,其实青海并不陌生,距玛多不远隆宝滩保护区偌大的办公楼,空无一人,原来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辅助管理和进行科研科普,玛多自然也可全盘复制。这样,就不仅资源好,还能完成从资源——产品——商品的升级,让更多的人能看见、还能懂得,青海的大美在哪儿、是什么、为什么?三江源国家公园,到底什么多?

另外,经营机制也毛病多多。不仅青海湖到处都有商户偷偷摸摸地卖湟鱼,就连三江源也仍然有人在卖各种野生动物制品。搞不清这中间的利益黑幕。如果有了特许经营,控制总量、控制质量,在湟鱼资源恢复得较好时,光明正大地合理利用,这比偷偷摸摸的肥了一小撮、害了一大家好多了吧。但,这种特许经营,别说制度,连想法都还没在青海出现过。

当然,不是都是主人不完美,客人不流汗也是常态。冬格措那湖边的山谷,4200米之上再爬200米山头,迄今,环保系统莅临的10多个团队,只有我们这一个,全队登顶并流连忘返。其他的,要么下车拍照即走,要么派个代表登顶后就赶紧撤退,其观感当然只能是乏善可陈了,他们也许只适合欣赏瑞士的美?不流汗不可能不遗憾,正如王安石之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九、略有遗憾

如果一切顺利,就按形容北京“阅兵蓝”的话说“人努力、天帮忙”,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好的国家公园,毕竟天赋资源、人促恢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又带来机遇。另外,更重要的是,这次考察过后,贵人也会努力的:我当然相信人会努力,因为负责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政策顶层设计的国家发改委的团队,这次是有点失落,毕竟发改委再牛,地方再热情,也没法叫出两匹狼、上百只岩羊为他们来一场“印象·玛多”演出啊。让当权者留点遗憾,让不流汗者留点遗憾。这样,大家才会齐心协力填补遗憾。

另外,目前的游客(准确而言应叫访客)的诉求也让我有点遗憾。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调查看,访客在区域内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新寨嘉那嘛呢石城(21.79%)、文成公主庙(18.21%)、三江源纪念碑(16.72%)、结古寺(11.34%)、勒巴沟(9.55%)、隆宝滩(4.48%)、黄河源头(2.09%)、当卡寺(2.09%)、长江源头(1.79%)、澜沧江源头(1.49%)等景区(点)(见下图)。这还是地道的游客而非访客:只去一目了然适合拍照的旅游景点,而在需要知识储备和体力消耗并充满不确定性的线和面(这样才可能看到动物大片)上,了解国家公园的相关知识、等待动物的出现、观察生态系统的变化乃至在三江源没有任何光污染且离天最近的暗夜中仰望星空,人家真的没想过啊,国家看来对培养合格的国家公园访客也要从娃娃抓起。

十、不见不散

我心飞扬后,突然想起一个词:青睐。带眼睛来青海就是青睐。

来过青海后,还有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不说了,再说该开唱了,我现在觉得,希望大家借我们和利时的慧眼青睐青海,更希望我说的比唱的好听,以尽快让更多本不待见青海和中国国家公园的人明白:

国家公园,江河源;

国家公园,青海见!

不见不散。

上一页
(责编:沈王一、谢磊)
相关专题
· 《中国发展观察》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