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理论期刊>>《中国发展观察》>>头条

刘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发何处【2】

 

2016年07月28日09:47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原标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发何处

三、科技植入

所谓科技植入就是现代科技要长入农业、农村。当前,我国机器人技术获得突飞猛进发展。2017年机器人就要参加高考,目标为考入重点大学,到2020年其目标就是考上清华北大。所以智慧农业要走入我们的视野,互联网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今天我们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关键就在于农村缺乏掌握现代科技的人才,厌农弃农的社会风气使精英远离“三农”。“三农”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现代元素,而注入现代元素,固然需要现代设施等硬件建设,但首先要有一个掌握现代知识的接受主体。不然,再先进的设备,再发达的技术,再优秀的管理,都毫无意义。我们的农民一定要跟上这个时代,特别是新型农民。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把农村教育搞好,把孩子培养好。农村5亿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8年,我们给未来留下一群什么样的孩子,这群孩子就会给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因此,抓好孩子的教育是农民的希望、农村的希望、农业的希望。现代元素能够顺畅注入“三农”的根本就在于有一大批能够掌握现代科技的接收主体。

四、经营放活

农业的经营必须放活。第一就是土地要放活。我国目前的土地太零碎,一户十亩承包地分成七八块,甚至十几块,因此要进行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首先要规模化,这个规模化当然只能是适度。土地要流转,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市场规律。第二就是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一定要抓好,因为只有产权明晰了,它的保值增值才能实现。产权制度改革要分清谁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谁是社区成员。这个问题在发达地区特别突出。一个在当地待了几十年的人,由于不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导致没有权利享受集体经济的财产。而有的集体经营组织成员二三十年前就不在村里了,但他照样享受集体福利,这种“人在权不在,权在人不在”或者“权在人半在、人在权半在”的情况很普遍,矛盾非常复杂。解决的办法就是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第三就是组织化问题。从改革开放以来都是放活政策。首先,放活土地,由生产队到家庭承包。其次,放活经营,虽然承包到户,但不是谁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取消统购统销以后,农民才有了自主经营权。再次,放活领域,农民只能种地,只能搞种养业,后来才允许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民拓宽了收入渠道。最后,放活空间。过去农民只能在本乡本土,后来才允许进城,今天还能自由出国。

今天,我们要特别关注农民的组织化问题,必须放活组织,让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目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40多万个,但是完全跟不上需求。外国的农民一个人要参加许多社会组织,不然以后没法继续发展。在组织农民问题上,今天要把组织农民变成农民组织。虽然是一个词序的颠倒,但是含义完全不一样。组织农民,农民是被动的,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农民组织则是农民自己起来组织自己,为自己服务,是主动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农民组织要么是龙头企业当领导,要么是退休干部当领导,农民只是被动参与,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五、生态保育

生态保护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大问题。我们都知道杜甫有一句诗叫“国破山河在”,我们今天绝不能让“国在山河破”,特别是有些风景区上亿年才形成,破坏了什么都没了,修复不了。因此,中央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实行古今中外可以说是最严厉的一个政策,即生态终身责任追究制。但是这个政策执行难度较大。因为它时长、人众、面广、量大,要分清责任很难,需要在实战中深入探讨,逐步建立一套完备的制度。此外,面源污染问题一定要治理好。我们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面源污染特别严重。这些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和地表水中,造成水土污染,种出来的农作物就无法保证质量,带来恶性循环。当前还有两个污染一定要注意,一是除草剂,一是农地膜。这两个污染现在越来越严重,其带来的危害也不可低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名言就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也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要做好这篇大文章,必须上下勠力,左右协作,前后照应,万众一心,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六、城乡一体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问题就是“两公”问题。所谓“两公”就是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一定要延伸到乡村,特别是两个最基本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教育和卫生。义务教育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不要钱,另一个是就近。目前,不要钱已基本实现,但是不能就近。十多年的撤点并校使农村学校有59万所减少到目前的27万所,有关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家离学校的距离平均10.86里,初中生35里。从实践上来看,不能就近带来的额外负担比要钱还贵,到镇上借读一年至少要多花八千到一万,到县城借读一般要花一万五到两万。这是额外的花费,还不算照看孩子误工的费用。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因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医疗资源好,所以现在农村看病都想往大城市挤,出现了“四个三”的现象,即奔波三千里,挂号三星期,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看病难、看病贵,由此带来的负担非常重。因此,这两个公共服务一定要加大改善力度,让农村的孩子智力和体力都能够强起来。

七、迎接新下乡运动

五十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下乡运动席卷整个中国,2000多万知青被送到农村。今天一场新下乡运动又悄然发生。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被动的,是靠政治动员和行政干预的结果,而眼下发生的这场新下乡运动,则是主动的、自愿自觉自主的。它涵盖十个群体:一是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二是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三是1977、1978、1979这三届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改革开放高考结束之后这三届毕业生有两百多万,这两百多万人里面大概有80%以上都是从农村走出的,他们乡情最浓、乡思最重,这些人很大一部分退休后都想回到家乡去生活。四是第一代农民工,上世纪80年代就外出务工,今天城市已经不再需要他们,他们必须回到乡村去。五是我们的村官,现在全国有20多万,到2020年大概要有40万。六是“三支”人员,即支教、支医、支农“三支”队伍。“三支”队伍是一支力量强大的为农服务队伍。七是扶贫干部。现在全国到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扶贫是头等大事,是共产党的“两个百年”目标之一。目前,全国共派了54万扶贫干部到村帮扶。八是前面说的旅游,到乡村去的游客带来的信息、项目、资金,包括人才方方面面的资源是非常多的,一定要开发利用好。九是华人华侨,我们有6000万华人华侨,许多人都是在国家不景气时出走的,今天国家强大了,他们也年纪大了,总想叶落归根。十是城市离退休人员,这个群体有一亿多,他们受苦于“城市病”,想到乡村生活。目前这十大群体正向乡村运动,或创业或服务或生活。我们在制度设计方面应提前做好准备,迎接这十大群体的到来。这是前所未有的农村人才大输送,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是史无先例的历史大机遇。开发利用好这笔宝贵财富,应是“三农”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上一页
(责编:沈王一、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