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7日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他在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中“理论自信”在“三个自信”中居有重要地位,“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能走在世界前列”。十八大以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任务,迫切需要符合中国道路的理论来解释和指导我们的实践。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毫无疑问,我们党和国家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历程。进而言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理论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自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只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所具有的这种原则性高度,即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的“顶层设计”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造性发展,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实现理论自信。反之,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则会逐渐失去理论的“能见度”和“分辨率”,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方向感”,导致我们在面对自己的成功实践时反而“无话可说”,从而使理论自信成为一句口号和空话。可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理论自信,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
一、为何实现理论自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实现理论自信的前提和依据,我们在理论发展、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的过程中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着眼点必须是马克思主义,“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自信的前提,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邓小平曾讲道:“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赋予了它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认识工具”,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者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下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解释出来,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世界”。因此,当今有人怀疑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过时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或是被“普世价值”、“历史终结论”等迷惑和困扰,丧失理论自信时,一定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实,“当人们从马克思的最基本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去看待马克思的预言时,就会发现,马克思的预言并没有错。”所以,马克思所提的“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共产主义未来社会”等构想绝非天才式的猜想,而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科学。
遵循历史唯物主义所形成的方法论和科学思维,我们所指的“马克思主义”应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经过不断发展的科学思想和理论体系,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获得自信,就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规定下既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遗产,又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意味着我们要看到理论在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不是拘泥于其个别论断和细节。由此,我们便能更深刻地理解习总书记所讲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实践指向。哲学社会科学不仅仅只是一个认识工具,更是“改造世界的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十一论纲鲜明地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0世纪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实践哲学的创始人”,毛泽东的《实践论》至今依然闪耀着思想光辉。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关注“现实的人“和实践的社会生活,是具有强烈实践指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正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完成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实践中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这就是说,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着理论自信。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性不仅仅作用于我们对未来的积极探索和开拓创新,实践还表征着一种历史向度,引导我们尊重历史发展和历史选择,总结历史规律。理论上的自信来自于我们对历史规律的认知和总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因此,我们需要坚持一种“大历史”观,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同时必须看到“中国人民近一百七十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史。”因为一旦否认历史实践,丧失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眼光,便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理论自信便无从谈起。
科学性与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点,把握这两个特点,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其他“主义”中,马克思主义才具有“比较优势”,我们就有了理论自信的依据。因此,我们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才能释放其内在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实现理论自信。
推荐新闻:
相关专题 |
· 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