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实现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作为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个概念,一个重要指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大本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最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飞跃”。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性赋予了理论自信的前提,那么不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就是实现理论自信的方法论和原则,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实现理论自信,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价值导向。习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有方向,有价值引领。所谓的“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其实首先表现为价值的虚无,即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价值信仰的丧失,习总书记将这种情况称为精神上缺“钙”。由此会造成两个严重后果,一是“我们把自己在实践层面上的所有努力,拿到别人的符号体系里面兑换成‘意义’和‘价值’”;二是崇高的理想信念被遮蔽之后,社会风气被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污染。所以,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之时,必须首先使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引领主流价值,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方向。如此,理论自信才能在马克思主义所建构的价值格局中得以生成和发展,我们才能获得历史价值的连续性,明确“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等重大理论问题;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总结出中国道路的文化价值,从而有效破解“普世价值”、“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话语,建构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实上,十八大之后,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十二组词既从“应然”层面回答了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期许,又为“实然”层面的努力提供实践的方向。因此,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必须将其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进路中的价值向导。唯有如此,理论自信中的“理论”才能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才能有效表征中国立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第二,加强话语整合。话语是理论的载体,理论自信意味着我们能将道理 “言之有据”地表达和描述出来。用马克思主义话语整合当代中国学术和思想话语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的应有之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反映在文化层面上表现为各种西方思潮的涌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形成了一个“思想市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有时候“虽然是我们在说话,但其实是西方话语(通过我们的嘴)在说话。”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话语去吸收、整合和扬弃西方文化,既吸收和利用西方先进文化的合理之处,又始终保证话语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用话语整合去消弭文化冲突。此外,我们的“理论”得以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继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每一个中国人都本能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如何使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等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话语实现整合,是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必须直面的一个话题。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就经常用中国优秀传统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比如,在讲述治国理政、科学施政之时引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在论述“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之时讲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语出《管子·牧民》;在号召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之时用《世说新语·言语》中的“虚谈废物”强调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弘扬实干精神。可见,用马克思主义话语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在当今不但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更突显出迫切性,如何使“中”、“西”、“马”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实现融合与会通,如何超越“左”和右的简单对立,如何使我们的学术话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既能面向现代化,又能给人一种“回家了”的感觉,将直接影响到理论自信的实现进程。
第三,把握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把人的本质视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论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论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解释社会现实进而实现对现实的把握和指导。“只有从社会现实的立场出发,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因此如果不能用理论把握现实,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坚持主导地位就成了一句虚话。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统一战线”到改革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再到当今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无不是在把握住社会现实维度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从社会现实出发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因为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契合而增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进而实现理论自信;而用理论剪裁实践必然脱离时代和实际,陷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窠臼。因此,一个科学的理论一定会深入到社会现实的那一度中。以中国梦为例,不但内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还准确把握住了当今的社会现实问题,即习总书记指出的“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燕;中共中央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王培洲)
相关专题 |
· 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