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张世英:审美启蒙【2】

2016年06月15日14:2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一般士人,不仅上引几例,多有“身在魏阙”“心在江湖”之品德,故皆爱老庄之道。所谓“外儒内道”,就是指的中国古代一般士人的两面性,一则沿袭儒家之“学而优则仕”,梦想为官,一则又要求个性解放,向往自由,于是老庄之道成了此等人士之个性“解放区”。原因在于老庄的“天人合一”之“天”,不像儒家的义理之天那样,把贵贱等级说成是天经地义,以致个性被湮没于贵贱等级之群体中而难以伸张;老庄道家之“天”是自然意义之天,道家强调“以道观物”而不“以物观物”,即从天地万物之整体的观点观物,而不是以有限的狭隘观点观物,故胸怀广阔、逍遥自在而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中国一般士人所向往的自由和个性解放就是如此。

老庄之道的自由,显然是消极的。其“天人合一”之人,被湮没于自然整体之中,缺乏西方所讲的“主客二分”的“主体性”。荀子批评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深中肯綮。但即使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凡追求伸张个性之意愿越强烈者,其所遭受的厄运也越深重:或投江自沉,或遭酷刑,或割颈自刎,此类惨烈悲壮的英勇事迹,永垂中华青史。

西方传统文化中,科学发达,因科学推动启蒙以致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惨遭教会的迫害。与西方传统相对照,中华传统文化,如前所述,缺乏科学一环,缺乏科学家追求个性解放、敢于触怒权威的事迹,但因追求伸张个性而吟诗诵词的文人诗人饱受摧残的事迹,却屡见不鲜。这说明,无论中西,欲求个性解放,无论科学家或诗人都会受到欺凌。西方的启蒙,早我们几百年已获得实现。但中国几千年来,即如上述那样一些诗人、文人的个性追求,也都只能算作中华文化史上零零星星的启蒙闪光。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继承了上述一类士人的遗愿,掀起了所谓中华文化史上第一次启蒙运动,但也只是昙花一现,未获成功。

今天,我们大家都在高喊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想,上述一类个性追求之士人,堪称中华民族的“灵魂”,我们首先应当继承和弘扬的,就是这条线索上的传统文化。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显然不占主导,但正因其不占主导,中华文化之启蒙,一直匍匐于专制势力脚下,所以才需要我们倍加努力,加以振兴、弘扬,以实现中华文化未来之转向和创新,跻身于世界文化之林。

当然,传统士人审美观中之个性追求,有其消极的方面:“意象”说的审美观缺乏自我表现的因素;老庄之道,如前所述,“蔽于天而不知人”。因此,他们的诗词歌赋大多含有自我安慰的性质,缺乏奋斗精神。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有所转变,鲁迅、闻一多,既是文人、诗人,又是斗士,他们为中华文化未来之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中华文化传统的伟大创新,还有待进一步的启蒙。我以为这里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弘扬上述士人伸张个性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弘扬传统的“意象”说审美观的基础上,在弘扬道家“以道观物”的思想基础上,着重吸取西方文化传统“主客二分”式中的“主体性”精神——自我的独立自主精神。我们需要大力提倡树立“独立型自我观”,摆脱传统的“依赖型自我观”。我所强调的启蒙,远非群众运动,而是希望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思潮,也远非只顾一己之自我的个人主义,而是承认人人皆有自我。“独立型的自我观”强调尊重他人之自我,强调包容、海涵。我主张以审美观推动启蒙,正是要以自然而然的“民胞物与”之胸怀来滋养我们的中华文化。

审美、美学,不应停留在传统的眼光中,似乎一提到美,就不过是休闲的度假胜地,不过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美学的未来走向、美学家的使命,应以推动启蒙为己任。(摘自2016年2月19日《中国艺术报》)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沈王一、谢磊)
相关专题
· 《红旗文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