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点赞京唐秦发展轴活力新城

2016年05月05日11:03   来源:人民网

2015年9月21日至24日,《经济日报》“区域特刊”连续刊发《锦绣华章正起笔》、《谋定思变舞正酣》、《守护生命共同体》、《“共建共享”填鸿沟》整版系列报道,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其中,对我区进行了浓墨重彩的突出报道。

报道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天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经济日报》采访组从蓟县到宝坻,从武清到北辰,一路采访,强烈感受到这里的干部群众,正奋力前行,脚步匆匆。机遇千载难逢,必须牢牢抓住。

报道开篇提出,推动产业升级转移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关键支撑。

天龙钨钼(天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兵,向《经济日报》采访组道出了搬家至宝坻的“秘密”: “我们公司整体搬迁到天津宝坻,正在建设北方最大的钨钼基地。”他介绍说,“原来厂子在北京通州,占地仅80亩,现在迁到宝坻,面积一下扩大到240亩。”王兵告诉记者,企业搬到宝坻后,员工户口问题、子女入学问题、住房问题走“绿色通道”,很快得以解决。企业生产也突破了瓶颈,原来一直想添置一台深10米的冷等静压机,但是由于空间有限,计划一直搁置。现在,新设备已经在宝坻的新厂房中运行了。

走出北京,土地、劳动力成本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下来了,发展天地更加宽阔。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表示,疏解转移要按照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定位实施。既有通过政府间合作实现的集中疏解,还有区域内市场主体根据发展实际,自主选择疏解地。

报道说,对于如何承接非首都功能,各地各显特色。采访组一路走访,深刻感受到各地注重体现自身优势特色,在对接顶层设计、强化区域统筹中,强化功能定位、目标任务、落实举措。各地主动作为,做好承接,积极参与区域功能重构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以求共创共享。

在天津宝坻,绿色平原一片生机,一座“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即将崛起。这不是中关村科技园的简单复制,而是中关村品牌的辐射,将形成以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制造、智慧物流、创业服务为主的5大产业板块。

宝坻区委书记陈浙闽告诉记者:地处京、津、唐中心的宝坻,将在提高先进制造研发水平方面,对接京冀,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主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中,着力集聚高端要素,目前与北京外迁意向企业商谈储备项目201个,今年已经落地的有8个,计划投资30亿元。

报道说,燕赵大地,自古一家,地域一体,文化同脉。如今,正在以留印有痕、攻坚克难的非凡勇气,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各有关部门,功能承接地之间相互配合,加强对接,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政府引导,汇聚疏解地的推力,承接地的拉力,相关产业的引力,形成强有力的疏解合力,正在充分调动疏解对象外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产业升级转移,离不开协同创新提供的动力支撑。京津冀不是一块一块拼接出来的区域,而是一起长大变强的生命共同体。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京津冀风行复制中关村,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而中关村也积极打造产学研结合的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合作模式多样,不拘一格。

在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就有着不一样的开发模式。宝坻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学明告诉记者,这里是由宝坻区和中关村发展集团等三方共同成立发展基金,共同投资建设,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转化等科技服务企业在两地发展。

未来,建立科学合理的跨省市投资、产业转移对接、园区共建、科技成果落地等项目的收益分配体制;研究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等一系列产业协同的机制体制创新,将风起云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莹、秦华)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