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试论传世家训的权威性、实践性和普适性

——以袁了凡及其嘉善袁氏家族家风和家训为例

杨越岷

2016年05月04日16:11   来源:人民网

前几年,开始注重修身养性的实践,并搜罗和阅读了一些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家训以及名人家教和家书类的书籍。家训如《颜氏家训》(南北朝,颜之推)、《朱子家训》(明末清初,朱柏庐)、《了凡四训》和《训儿俗说》(明代,袁了凡)等等;家书如《郑板桥家书》、《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另外,如《庭帏杂录》(明代,袁氏兄弟)、《菜根谭》(明代,洪应明)和《传家宝》(清代,石成金)等一些涉及到家教、修身的故事以及格言的书籍。

而这些传世于后的东西,由于其写作和刊播的时代不一;文本的体裁(体例)各异;作者的身份和人生经历的差异;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的价值观不尽相同,所以它们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后世的影响力也有所不同。那么,我们究竟来衡量某一篇家训(包括一部书)的质量(其思想性),也就是其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力呢?

窃以为,应该根据其权威性、实践性和普适性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与研判。本文试图以袁了凡及其嘉善袁氏家风和家训为例,对名人家教和家训著作的思想性特点,作一番分析和探讨,从而使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方面的本土资源,得以更好、更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开展的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特别是对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人生理想教育,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袁氏家风和流传于今的几部家训著作

中国家训著作的撰写与传播历史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至周公的《诫伯禽书》(约公元前1100年),以后各个历史时期有关的著作的数量更是不计其数,然而能够流传于后世,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却少而又少。而能够披沙拣金,得以数代传播的家训著作,除了其思想性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比如,其作者是否著名,内容是否实在,道理是明白透彻,体裁是否符合大众胃口,行文是否通俗易懂,另外,还要看其是否有独到之处,等等。

如《颜氏家训》在中国家训著作中,以内容最完整而著称。它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之类朴实的家庭伦理观,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子家训》也是中国家训著述的佳作,其“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如说家常,娓娓道来,其歌诀不但琅琅上口,而且富于哲理性,所以能够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而得以传世的,更多的是名人家训,如前面提到的《郑板桥家书》、《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

嘉善历史上的袁了凡及其家族,他们的几部家训著作,如袁颢的《袁氏家训》、袁了凡的《训儿俗说》、《了凡四训》和袁氏五弟兄合著的《庭帏杂录》,也颇有名气。其中袁了凡的几部,更是在坊间流传了几百年且长盛不衰,甚至风靡于东南亚地区,成为近现代颇为抢手的家训著作。

袁氏的著述,能够在汗牛充栋的古代家训著作中脱颖而出,应该算得上是出类拔萃之作了。其成功原因呢,除了作者坚持上面提及的家训著作的权威性、实践性和普适性等基本的特点外,还糅和了祖上流传下来的几部家训著作的的精髓,并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在历史上, 嘉善不乏名门望族,这是一个注重文明礼仪、讲究家教与门风的地方。自元明始,袁了凡家族世居于此。袁氏嘉善始祖由河南洛阳迁居陶庄净池(当时,嘉善尚未建县),后迁往魏塘东亭桥浒,晚年迁居吴江赵田村。但尚有袁家氏族后裔,在陶庄附近村落耕读传家,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矣。

柳亚子先生在《自传?五十七年》中,曾提到了居住在分湖南岸的袁氏父子及其家族。他说,“齐河浜的周芷畦家,陶西的袁顺(号杞山),池亭的叶氏,大胜村的柳氏等等”都是分湖流域有名望的书香世家。

数百年来,陶庄袁氏家学渊源,书屋延香,代不乏人,而“家教”和“家训”则是袁氏家族及其成员(后代裔孙)恪守的行为准则,严格的家规也是构成氏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据有关史料记载,袁了凡家族流传于今的家训著作有好几部。其中最初的是,袁了凡的曾祖父袁颢撰写的《袁氏家训》,家训中提倡和强调了救世助人、修身积德、积善行善、谦虚修德等规范训诫。

其后,他的祖父、父亲秉承了上代人的做法,也各自都有家训和治家格言流传后世。到了袁了凡这一代,可以说嘉善袁氏家族的中兴时期,家族文化再度发扬光大,就家训类著述而言,其数量和质量也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

袁了凡本人撰写了《了凡家训》《训儿俗说》两部家训著作,其中《了凡家训》(也叫《了凡四训》)是他的传世名作。全书由四篇文章组成,凡1.16万多字。其中“立命之学”是他69岁晚年之作,“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他早年《祈嗣真诠》中的两篇,“谦德之效”是以前的《谦虚利中》篇。

这是一部自明清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家训著作。它的传播范围和渗透力甚至于超过了《朱伯庐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朱子家训》采用了琅琅上口的歌诀形式,宣扬的是循规蹈矩的儒家思想,有一点说教的味道。

而袁了凡则在家训中,把自己读书和做人的心得,以及甜酸苦辣的仕途经历总结出来,以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实践、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其儿孙一个真理,那就是“与天命抗争,与命运挑战”,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在一切“听天由命”的封建社会,是很了不起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明代的《庭帏杂录》。这是一部是由袁了凡(原名:袁表,后改名:袁黄)与同父异母的袁衷、袁襄、袁裳、袁衮五弟兄合作的、讲述家教和家训的专著,而在以往,一般家训(包括有关家教的书稿),总是由长辈们亲自执笔撰写,尔后再誊抄或刊刻,以贻厥子孙,恩泽后辈。而《庭帏杂录》这部讲述家教与家训的专著,则是由了凡先生与其他四位兄弟共同回忆,每个人各自根据父亲袁参坡、母亲李氏,平时对他们训示的内容写成的。

曾有学者将此称为,在中国家训(著述)三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的“一篇形式独特、别开生面的家训”。它从子女(后辈)的角度,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去理解、去体味父母亲用心良苦的教育,因而更具有渗透性和说服力。它真切地记录了伟大的母爱,真实地描摹了嘉善袁氏家族的家德家风,这是一种和风细雨式的文化浸润,这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它的影响力是任何空洞的说教,严苛的家教不可能达到的。

学者陈延斌说,“袁、李夫妇对儿子的教诲,不是板着面孔说教, 而是循循善诱,教勉结合,谈修身、论学问亲切朴实,教育子弟、指导做人时重言传更重身教。”(参见《<庭帏杂录>与李氏的以身立教》,作者:陈延斌)尤其是李氏对孩子的以身立教更是感人至深,她给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莹、秦华)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