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踏寻袁黄足迹

——了凡第十八代孙女宝坻行

孙彩艳

2016年05月04日10:02   来源:人民网

“父母在世时,常跟我们兄妹说起先祖袁黄及家族上的一些事情,尤其是父亲,对家族之事特别上心。我们家族曾是望族,但目前除了族谱外,其余资料保存不多。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想完成父母未竟的心愿,越来越渴望更多了解有关先祖的一些资料。一次上网搜索时,在宝坻宝天下网发现了宝坻袁黄纪念馆的很多信息,我当即与馆主取得联系,决定来宝坻寻访先人足迹。”

7月12日凌晨,刚刚走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袁维平女士就对前来接机的宝坻袁黄研究会秘书长说。

袁维平女士是袁黄第十八代孙女。在上海某学校图书室工作。她上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但哥姐年岁已高,不便远行,所以寻访先贤足迹的家族众望就落在她一个人的身上。

就这样,学校刚一放暑假,袁女士就千里迢迢来到宝坻寻找先人走过的足迹。袁女士是明万历宝坻知县袁黄离开宝坻420多年后第一位来寻踪的袁黄后人。知此消息后,中华袁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袁令文也专程从北京赶来。宝坻文广局、宝坻袁黄研究会为此行制定了周密的寻访路线。

寻访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宝坻区西大街附近,故被人们称为西大寺,于公元1005年筹建,1025年竣工,属于辽代建筑,是天津地区乃至全国佛教圣地之一。

1932年4月,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一行曾专程来宝坻考察千年古刹广济寺,撰写了调查报告,赞扬寺内三大士殿建筑“内部梁枋,结构精巧,似繁实简,极用木之能事,为后世所罕见。”

广济寺毁于天津解放前夕。2005年在原址复建,2007年完工。

7月12日下午3点,在袁黄研究会一行陪同下,袁女士首站来到宝坻广济寺。

大寺气魄恢弘,香火袅袅。住持义永法师在大寺门前讲起了袁黄与广济寺的渊源:“大寺正门,正对着明清时期老县衙后门,了凡先生任县令期间,案牍之余经常来寺里找大德高僧谈经论道,先生的《了凡四训》中的第二篇‘改过之法’和第三篇‘积善之方’就是与寺内大德高僧多次交流碰撞产生的思想火花,‘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香火绵绵,经声不断。来到大雄宝殿前,住持义永法师告诉袁维平女士:“相传,这里曾供奉过了凡先生塑像。”袁维平女士听了,默默进到大雄宝殿里边,虔诚地礼拜,是膜拜,更像是告慰。如果先生地下有知,想必也应为之动容了。

“文昌阁”旁闻书声

距石经幢东北方向500米处(老国税局院内),是袁黄修建的宝坻文昌阁旧址。文昌阁遗址无存,很难想象出400多年前袁知县在文昌阁给生员们讲经授课、躬为点阅的音容笑貌,但此时记者看着眼前这位秀雅纤巧、透着江南水乡灵秀与婉约气质的袁女士,脑海中便勾勒出先生的体貌轮廓。仿佛看到先生一袭长衫,深沉儒雅地站在那里为士子们授课,“就时文中悬断其心术之邪正,若烛照数计。诸生咸欣欣兴起,始知知行合一……”

据《宝坻政书》记载,袁黄到宝坻上任后,得知已经连续五科无人及第,遂心焦如焚。为此,每月初一、十五,亲自为学子讲学,激励大家读书上进。先生除为生员们讲解经书义理外,还亲自检查生员作业,给予批点阅读,并制定《会约》与生员共勉,倡导“知行合一”的学风,激发生员立志进取,极大地调动了县内生员的读书热情,生员们纷纷效仿前贤,读书举业。在先生的苦心教诲下,当科就有两人中举,从此打破宝坻“五科无及第”的尴尬局面。

后来,为倡导学风教化,先生又专门筹资重修了文昌阁。此举吸引了文人墨客聚集在阁内谈诗论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先生的引导教诲下,从此宝坻学风文风日盛,以致被后人称之为有“吴人”气象了。

现在,“文昌兴学”虽已被历史尘封,但先生崇文重教的做法得以延续传承,宝坻出了很多诗书世家,多有饱学之士入朝为官,现代学子多成栋梁。“文宝坻”美誉世代相传。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莹、秦华)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