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茁壮成长的智库新力量【2】

——2015年中国社会智库建设回眸与评价

周湘智

2016年03月23日08:35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茁壮成长的智库新力量

不足:内外失和短板显,任重道远需努力

虽然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智库建设取得不少突破,但总体仍显发育不足,仍处于智库体系的“二线”,群体性繁荣还有待破题。

“依傍型”智库多,纯社会智库少。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社会智库,虽从机构性质上已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许多智库的经费来源也实现了多元化,但仍具有较为浓厚的官方色彩。今年进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的两家社会智库,部分管理高层亦属“体制内人员”。占社会智库很大比例的社科类社会组织以挂靠官方的附属机构居多,人员、经费都能得到政府部门的眷顾,纯粹意义上且走上正轨的社会智库还需进一步扩充壮大。

“亚形态”智库多,规范型智库少。一些社会智库属非实体运作的平台型智库,还有一些是不具备资政功能的松散型学术社团组织。形成一定规模、能自主开展研究、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智库凤毛麟角,大多为“小微型智库”,有些还是“一人智库”。社会智库的概念也存在滥用现象。一些从事纯商业化运作的咨询机构纷纷贴上“智库”标签;一些地方把党委政府研究室之外的智库都通称为“社会智库”;一些地方则仅把研究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机构叫作“社会智库”。

“吆喝型”智库多,高水平成果少。一些社会智库存在重平台建设,轻内容建设;重宣传造势,轻成果生产;重社会活动,轻潜心研究;重追赶热门,轻专业深耕的“四重四轻”现象,资政建言的智库主体功能体现不够。一些社会智库的影响力,主要依靠表面热闹、能赚人气但资政贡献不大的论坛活动来扩大,缺少精品力作。

“饥渴型”智库多,从容型智库少。社会智库的生存发展仍存在注册登记难、职称评聘难、课题立项难、成果报送难、信息获取难、决策参与难、税费负担重等“六难一重”困难。如很多智库难以注册为“民非”,职称评聘通道狭窄,“说不上话”“拿不到课题”,信息不灵,税负较重等,结果因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筹不到资而惨淡经营。

“粗放型”智库多,科学化管理少。一些智库缺乏现代化运营经验,资源渠道逼仄、组织模式僵硬、产品结构单一,过度依赖政府拨款;一些智库“机关化”严重,官僚化倾向明显;一些智库则正在滑向商业咨询机构,公益性日益模糊。一些党政部门对社会智库缺乏有效引导手段,导致有的智库出现换届年检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

建议:力行大道优治理,综合施策谱新篇

社会智库思想理念活、竞争意识强、运营效率高,深具市场基因,体现现代智库发展方向,未来必定前途无量,需要认可与扶持。同时,社会智库自身也要加强内涵建设,回应好时代需求。

拓宽通道:强化政策支持。要尽快出台民政部《关于规范和引导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赋予社会智库公益法人地位,不强求必须有主管单位;对社会智库的决策知情权、决策参与权、智力资本报偿权给予程序性保障;对社会智库的税收优惠、财政投入、职称评聘、人才流动、荣誉授予等进行详细阐述,为社会智库施展身手配好“尚方宝剑”。

走好王道:拿出过硬成果。要聚精会神做好宏观战略研究。以引领性战略方案提供具有启发性的前瞻概念、思路与框架。要专心致志做好中观跟踪研究。在政策评估、预警与纠偏方面填补党委政府政策观察盲点。要脚踏实地做好微观调查研究。持续为党委政府提供客观真实的事实、数据来源,成为党委政府不可替代的第三方信息源。要精益求精做好问题研究。对当下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及时提出于法周延、于情合理、于事简便、于行有效的解决方案。

把住要道:突出领域特色。顺应智库分层化、分众化、分业化发展趋势,遵循智库市场规律,切实从“全能选手”的误区中走出来,找准功能定位,实行错位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在专业化细分领域持续耕耘,作全面研究、系统研究、长期研究,做到“专、精、深”,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打造非对称核心竞争力。

遵循治道:优化内部管理。搭建现代化组织结构,形成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组织体系;建立自己的核心团队,打造一批高素质智库专才;建立精确的选题策划与问题识别机制,搭建供需直通车平台;实施严密高效的项目研究组织管理,确保成果的高质量;丰富筹资模式,融合市场化、国际化、网络化发展趋势有效集聚资源;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透明度,赢得更多的支持信任。

掌握力道:加强必要监管。要尽快制定智库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搭建起党委政府规范和引导社会智库发展的法治框架。要厘清社会智库的边界,依法依规清除乱贴标签的“冒牌智库”,对不符合智库规范的实行退出。善于以考核评估为抓手,完善联络员制度、访谈制度、汇报制度、培训制度,全面掌握发展情况,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力推动社会智库不断迈上新台阶。

(周湘智,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沈王一、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