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大国治理如何应对意识形态分歧【2】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知名俄罗斯研究专家吴恩远

2015年07月16日15:54   来源:《国家治理》周刊

原标题:大国治理如何应对意识形态分歧

  中苏关系史上基于意识形态的同盟与分裂,为大国治理中如何正确应对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正反两面的借鉴

  《国家治理》周刊:回首历史,意识形态的确事关重大,但同样地,我们也为此有过教训,比如在您所研究的中苏/俄关系史上,能否以此为鉴,谈谈如何正确看待意识形态的作用及其对今日治理党际关系的启示?

  吴恩远: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到意识形态在国家交往中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夸大或刻意贬低意识形态的作用。这里把握的标准在于它与国家利益的互动程度。意识形态在中苏关系史上的作用正好说明了我们在对待这个问题时应有的态度。中苏关系发展的基础最初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中苏关系的发展曾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表现在:

  第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曾经有过很辉煌的时代,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是处于一种被奴役、被侵略、被剥削的境地,一直找不到出路。特别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一直被帝国主义瓜分和掠夺:英法联军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付出了高昂的赔款代价,日本借《马关条约》迫使中国赔偿了2亿两白银,割去了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各岛屿,及至《辛丑条约》,日本与俄、法、德、意等八国联军迫使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对中国的掠夺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充分反映了中国当时积贫积弱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华民族展开了前赴后继的斗争。其中很重要的事件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从积弱积贫的地位走到今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这是全世界都认可的,而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而中共的成立与十月革命、苏共的帮助又是分不开的。

  第二,中苏同盟及中苏两党间的合作对中国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中,以苏共为首的共产国际在抗战一开始就公开向全世界发出号召支持中国抗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特别是在1945年,苏军直接出兵东北,帮助中国打垮了70多万关东军。如果不是苏联出兵,中国抗战的最终胜利还要付出更大的牺牲。而后到解放战争,东北第四野战军直接从苏联获得了大量武器,对中国的最后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苏联给予中国的帮助还是十分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封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的,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如钢铁、冶金、汽车制造、化学制造,以及航空航天技术等)对奠定中国工业化的基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使新中国能够迅速地积累起自己的“家底”。

  第三,我们也要汲取教训,防止把意识形态摆在一个不恰当的地位,过度夸大意识形态的作用有时也会损害国家关系。比如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影响也有正反两方面,它所犯的错误正是因过分强调意识形态而造成的。共产国际章程规定各国共产党必须无条件“听从共产国际领导”就脱离了中国的实践。王明在共产国际支持下执行的几次机会主义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大的。另外,共产国际提出“苏联是国际无产阶级的唯一祖国”,要求各国以苏联的利益作为国际共产主义的最高利益,这些思想行动纲领显然不利于团结老百姓。支持苏联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开展各国革命运动,这个口号提得过于意识形态化了,脱离了实际。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的破裂,还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也有人认为主要是国家利益上的分裂,这一点当然也很重要,从根本上来说任何意识形态的分裂都是基于国家利益,这两者是完全不可分割的。

  中苏意识形态的分歧与20世纪50年代特定的国际政治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当时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仍然处于对抗阶段,全面和平的条件并不成熟;从社会主义运动内部来看,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各国共产党都开始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给各国共产党提出了如何认识时代主题的变化及其主要矛盾、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中苏两党在这些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由于苏共以大党主义、大国主义态度对待中共,并把这些争执同国家利益联系起来,把争论上升到关乎马克思主义命运和国际共运前途的高度,定性为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机会主义路线斗争的高度,双方围绕意识形态的分歧展开一场大论战。后来邓小平在总结这场中苏大论战时说道:“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这场大论战对破除苏联模式的迷信、对各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不无积极意义,但也造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分裂,使中苏两国关系降到冰点,两国甚至一度兵戎相见。

  中苏关系发展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国与国还是党与党的关系,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国家治理周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