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孙晶:打造勤政官员的中国探索

2015年05月26日14:46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原标题:打造勤政官员的中国探索

  2015年4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在视察东北的时候放了重话:要对“庸政”、“懒政”现象开刀,对不作为的官员该查要查、该撤要撤。讲话的信号很明确:官员队伍需要清理惩办。而惩办的对象,不仅是目无法纪胡干事的官员,也包括拿着俸禄不干事的官员。廉政勤政两手抓,才能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官员队伍和一个职业化的政府。

  懒政是忽视民情、逃避责任的“软腐败”

  惩治庸官懒官一说,一经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反腐行动。两年多来,反腐持续高压,从中央到基层,从地方到军队,不时有“老虎”被捉,被打的“苍蝇”更不计其数。如此高潮迭出的反腐大戏,自然成了公众和舆论关注的重点。李克强此次讲话,释放了新的信息:贪污腐败是渎职,倦政懒政同样是渎职。如果说前者是以大肆敛财、钱权交易为特点的硬腐败,那么后者就是忽视民情、逃避责任的软腐败。如果用“苍蝇”和“老虎”来比喻硬腐败的官员,那么不妨用“僵尸”来形容不干事的官员:位子占着,但活力全无。打“苍蝇”和抓“老虎”,治的是硬腐败的急性病。而惩办僵尸式的官员,说明政府也要对软腐败这慢性病开刀了。毕竟,庸政懒政型的官员对国家造成的损害具有更大的隐蔽性,他们往往以清廉寡欲之名行浪费资源、贻误机会之实。“僵尸”官员对国家发展造成的危害,并不比硬腐败的“苍蝇”“老虎”们小。

  目前在某些官员间流传着“官不聊生”这一说法。在这些官员看来,恰恰是高压反腐使得他们不敢干事了,并造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得过且过、但求无过的敷衍心态。照如此思路,腐败成了造就政绩的唯一途径,没了腐败就不知为官所为了——这恰恰悖论般证明了“胡干事”与“不干事”是腐败这枚硬币的两面,其共同点在于办事和不办事的唯一指向就是官员个人私利,政策的公众服务性早已被置之脑后了。官场这个思路不改,祸莫大焉 。

  惩治不干事的官员,不仅是反腐行动深入的体现,也是国家维持发展的要求。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降速,这里面既包含经济成熟的自然趋势,也有人为因素。东北地区经济放缓的脚步尤其明显,所以中国总理在东北地区做出惩治无为官员的鼓与呼,尤其可以理解。但这个警示也是说给全国官员听的,从一味追求GDP到不讲GDP,从一个极端陡然滑到了另一个极端,这种骤变确实体现了某些为官者执政思路的失衡。

  打造勤政官员是全球性的管理课题,各国都在路上

  如何勤政是全国性的课题。就如同胡干事与不干事是负能量的统一体一样,依法办事和勤政也可以被看作是正能量的矛盾统一体,彼此促进发展。

  倡导勤政、惩治懒政——某些人也许以为这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号召,反映的也是中国官场特有的弊病。笔者从比较政治学角度出发,无法认同这种观点。事实上,打造勤政官员是全球性的管理课题,各国都在路上。如果说真有什么中国特色,那就是要摸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方案:照搬别国模式走不通,但拒绝了解同样有害。

  借鉴其他国家在勤政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正在探路的中国会有帮助。毕竟没有比较,何来特色? 这里需要纠正的,恐怕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提起西方经验,某些人第一直觉恐怕是选举制度和多党竞争,认为由此产生的选票压力促使政府和官员勤政。结论要不就是中国需要全盘导入西方制度,要不就是觉得毫无借鉴之处。笔者不认同这种粗暴简单的二分法。勤政是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素质,是政府管治能力的表现。社会制度虽然不同,但全球化大背景下,勤政是超越制度、超越文化的必答题。事实上,尽管中国面临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国家三十多年来发展取得的成就,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改革开放不就是一场持久浩大的勤政革命吗?从这个角度讲,政府高层今天对勤政的强调,并不是全新的号召,更像是一种急迫地再次唤起:中国的崛起是干出来的,这个认识不能丢。

  反例也比比皆是,尽管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实现了政治制度表层的西化,但这并没有带来所谓“勤政”。老百姓还没有来得及庆祝对旧制度的推翻,就陷入了生活困顿、腐败依旧,甚至战乱加剧、国家分裂的恐慌之中。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多党选举自身并不是打造勤政政府的包票。颜色革命或转型中的国家,勤政挑战固然巨大,但对于所谓成熟型西方民主国家,勤政同样是难题。以美国为例,近年来,美国民众对政府投以越来越不信任的目光,认为国家走在错误的发展方向,国会议员和政府更热衷于党争而不是干事。毕竟过去三年间,美国联邦政府曾两陷关门危机。某议员为阻止通过政府预算,在国会连讲了近22个小时,无话可说的时候,开始讲童话故事。很少有人会把这种闹剧和勤政、干事联合在一起。事实上,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数据统计,2013年美国民众对美国三权分立政府的三支,即行政、司法和立法这三个机构的信心度分别为40%、30%和不足30%。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