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20日电 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之一。坚定理论自信,首先要回答中国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哪些特色和优势。今天,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整版文章,聚焦“中国理论何以自信”的话题,邀请4位专家学者,分别从总论、党建理论、经济理论、外交理论对此进行探讨。
扎根人民 科学系统 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建设理论经历世纪考验
杨胜群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建立起来的政党。成立90多年来,我们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从理论上保证我们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保证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这一理论坚持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纲领,保证了党的建设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党的根本宗旨和政治纲领是始终如一的,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和不尽一样的实现形式与途径。与此相联系,党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任务。在各个时期,我们党根据所担负历史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提出党的建设新的目标和要求,努力使党的建设与党的历史任务紧密结合。党的建设与党的历史任务紧密结合,是党的建设最重要的规律之一。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党的建设与党的历史任务紧密结合,使党的建设理论真正发挥了对党的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也使党的建设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一理论坚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党,使党在理论和实践上保持先进性品格。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要保持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这一理论体现了这一根本要求,并引领我们党开辟了现实的实践途径。从理论上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正确研判世界发展潮流和时代主题,深刻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党的状况,科学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科学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在对国际的观察和现实的把握中开阔视野,深化了对执政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炼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从实践上说,我们党正确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又好又快地发展自己,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中积累了新的经验和认识,提高了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这一理论涵盖全面,随着党的建设发展而不断发展,内涵日益丰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建设理论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理论、组织建设理论、作风建设理论三个部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又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理论和制度建设理论,形成“五位一体”的格局。增加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理论,使党的建设理论和顶层设计更加符合实际,也更加有利于党的建设成果巩固,更加符合党心民意。在强调这五大建设的同时,我们党还鲜明地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上几大建设,涵盖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构成一个全面的科学体系。党的建设理论既有对党的整体要求,又有对党员的具体要求,实践性很强。无论哪方面的内容,许多既是理论主张,又是实践规定和要求;既规定和要求党组织做到,又规定和要求每个党员做到。
这一理论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期待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不竭的源泉和力量,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党根植于人民群众,党的理论也根植于人民群众。90多年来,党的建设坚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党的建设理论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期待为诉求,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弘扬了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党的建设理论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