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人民日报理论版聚焦:中国理论何以自信?【4】

2015年03月20日08:4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反对结盟对抗 倡导合作共赢

中国外交理论引领世界潮流

苏长和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习近平同志在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倡议,发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为处于十字路口的国际关系提供了来自中国的理论和实践选择,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具有导向意义。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为国际秩序提供的解决方案,主线大致是私、分、争、离、暴,而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主体精神则是公、合、让、共、和。对比中西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会发现,前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充满强权政治、分而治之、结盟对抗、武力干涉、黩武主义等,这是西方内部关系及西方与世界关系的主线和写照。西方不少学者对此也有反思,但似乎很难求解。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中国自古以来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道义情怀一脉相承,也与中国近代以来在国际体系中的经历和地位感受不可分割。透过习近平同志在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公、合、让、共、和的特色和品质。例如,在文明观上倡导文明的包容互鉴、多元共生,在发展道路上强调各国应并育不害、并行不悖,在安全观上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理念,在国家间关系处理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发展与不同规模国家关系上践行主权平等、国际关系民主化理念,在经济外交上反对动辄实行经济制裁、奉行义利并举、互利共赢理念,在周边外交和对非外交中贯彻亲诚惠容和真实亲诚理念,在国际秩序建设上主张建设主权、平等、民主、法治的国际秩序,等等。

西方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重“分”,在对外关系上擅长用各种学说将对象国和地区分裂开来。中国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重“合”,在对外关系上将有利于对象国和地区的团结与整合摆在首要位置。比如,在对非政策上,西方擅长将非洲分而治之,而中国倾向于将非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同样,以斗争为基础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怎么也解释不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而好以分而治之对待第三世界国家的西方外交理论,也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支持发展中地区的联合自强和互联互通。按照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不应支持周边地区形成类似东盟这样的政治实体,因为大国应阻止身边出现一个对自身利益不利的大国或集团,但中国恰恰支持东盟的一体化进程,并支持东盟在东南亚外交中发挥领导作用。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风范、气度和自信。

结盟对抗政治的盛行,是过去国际关系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所在。要走出大国关系的一条新路,就要摒弃结盟对抗政治的老路,以结伴而行的思路引领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目前,我国已与67个国家、5个国际组织结成72对伙伴关系。结伴是“交朋友”的思维,结盟是“找敌人”的思维。按照“找敌人”的思维,国际关系很容易退回到冲突对抗的老路上。“结伴不结盟”,是中国为国际关系理论提供的一个新概念、新出路。

大国外交只有将自己的命运、责任和利益与更多国家及其人民的命运、责任和利益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感召力和吸引力。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举措,将中国与沿线地区国家经济和民生结合起来,很快获得沿线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回应。“一带一路”战略的抓手是互联互通。互联互通强调合作共赢,是一个与欧洲一体化不同而更切合发展中地区地缘经济发展趋势的概念。“一体化”由于涉及主导权问题而难为人接受,“互联互通”不在乎谁控制谁,而重在人、财、物、智流动的便利和畅通,在求同中存异,符合多样文明、多样制度、多样道路的国际关系现实。因此,互联互通会成为非洲、中东欧、中亚西亚、拉美等地区发展的关键词,也会逐步取代过去一些西方大国针对这些地区奉行的分而治之战略。中国的经济外交已经积极参与到东南亚、非洲的互联互通进程中,这有助于后者的统一而不是一分再分。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