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受权连载:《中国经济新常态》

导言|从战略全局研判中国经济新常态

主编  张占斌 

2015年01月29日07:5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编著

人民出版社 出版

基于对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分析判断,基于对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和质量效益提高的深刻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年 5月和 7月对经济新常态做了重要论述,在11月份的 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对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和全面深化改革等做了阐释,在 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九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多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风险挑战极为严峻的情况下作出的重要战略性判断,揭示了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新变化,研判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成果,也是发展经济学的新突破。我们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认识新常态,辩证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全方位优化升级,加快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

一、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促成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的年均增长率接近 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进行“换挡”,要求经济增长目标向合理区间进行“收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新常态,也蕴含着对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考量:

一是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我国外部需求出现常态萎缩。支撑我国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因为走的是不断扩大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但从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出“总量需求增长缓慢、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特征,使得我国的外部需求出现常态性萎缩。美欧等经济强国相继提出“再工业化” “2020战略”“重生战略”等措施,意在结合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实体经济,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同时,还试图重构国际贸易规则,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简称为 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 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简称为 TTIP)谈判,实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而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调整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有限世界市场范围内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使得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是国际创新驱动竞争更为激烈,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滞后。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正迎面走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这些新挑战倒逼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向创新驱动型转换。但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发展方式粗放,存在着“跑马占荒”等诸多问题,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力度不够,使得很多产业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他人。因此,政府投资就成了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由此而来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很容易导致市场信号的失灵。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我们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需要主动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为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腾出空间、留出时间。

三是我国传统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源环境约束正在加强。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目前,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供给短缺情况更加明显,“刘易斯拐点”正在到来,带动外向型经济的传统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弱。我国过度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可以放开手脚大干,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在不断提高,要素的边际供给增量已难以支撑传统的经济高速发展路子,这也在客观上促使中国经济逐步回落到一个新的平稳增长区间。

四是我国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改革红利有待强力释放。 2013年,我国人均 GDP超过 6000美元,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当前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历史阶段。从国际经验看,处在这个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由此带动社会结构的变革,从而有利于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增强社会流动性,使经济社会充满活力。反之,则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必须逐步调整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增长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改革与发展红利的全民共享。

二、经济新常态是全方位优化升级的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我们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新常态趋势性特征的重要论述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其包括: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在内的丰富内涵,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一是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从近十年看, 2003—2007年,我国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回落到一位数增长,而 2012年和 2013年进一步回落到 7.7%的年增长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14年前三季度 GDP同比增长 7.4%,经济增速进一步呈现出回稳态势。随着我国消费需求由模仿型、排浪式特征向个性化、多样化特征转变,出口由单纯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向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并重转变,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由传统人口红利优势向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优势转变,经济增速出现回落趋势,我们必须理性对待这一变化,用“平常心”对待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市场竞争主要靠数量扩张和价格的无序竞争,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匹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应当在改进官员考核手段、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走向质量型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推进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力,努力打造“中国质量”升级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

三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主要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比较利益较低。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 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2014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 46.6%。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逐步成为产业组织的基本特征,这些趋势性变化都是非常好的结构优化迹象。经济新常态下,注重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优先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等举措,等举措,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打造“中国效益”。

四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过去三十多年我国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路子,目前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劳动力成本低的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在发生变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在减弱。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面对企业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加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 2013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 1978年的近 3倍,这是由体制改革、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经济正逐步转换增长动力,逐步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转入创新驱动型的经济新常态。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迎面而来,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将会大量涌现,这些投资机会将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和增长点。

五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机制保障。从以往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我国的经济体制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不完善的市场经济。这里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资源配置的明显不合理、容易出现严重的腐败问题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表明了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常态下,政府不搞强刺激,主要通过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减税让利、加快形成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等途径,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限交给市场,通过市场方式解决好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动力。通过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运用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等方式来弥补“市场失灵”。

六是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结果。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态势开始显现,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有所提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关系也出现新气象,城乡二元结构正加快向一元结构转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在加快形成。此外,区域增长格局与协调发展也在发生重大而可喜的变化,“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正在加紧制定和推进中。新常态下,我们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就业工作,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注重协同发展,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使经济福祉逐步走向包容共享型将是长期趋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分享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