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受权连载:《中国经济新常态》

导言|从战略全局研判中国经济新常态【2】

主编  张占斌 

2015年01月29日07:5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三、经济新常态需要新思维和新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我们要紧紧抓住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应当说,新常态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够实现的,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奋斗。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既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稳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冲击,又要在战术上主动作为。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的总体基调,保持战略定力与平常心。稳中求进是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体现了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辩证法。稳中求进中的“稳”是指事物稳定的状态,“进”是指事物变化的状态。稳中求进是事物两种状态的辩证统一,关键是要采取渐进发展的方式。“稳”是稳增长、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是前提和基础;“进”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是方向和目标。新常态下,面对经济发展增速换挡、方式转型、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需要客观看待、冷静理性,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看到增速换挡、提质增效是规律、是大势;更要以战略的平常心,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下,推动经济从传统的粗放发展向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转型。

二是高度重视防范各种风险,保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应对当前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治理理念。我们要适应新常态、主动有为,就要对新常态阶段各种潜在的经济社会风险如房地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保持清醒的认识,更好地发挥底线思维的科学预见作用,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同时,新常态下我们不唯 GDP总量,但保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仍是完全必要的。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一旦形成惯性下滑,要恢复正常水平将非常困难,甚至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对此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新常态”下更是需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当然,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更需要靠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是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结构调整阵痛期是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三期叠加”形势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表现。我国要加快推进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空间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五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是新常态经济的重要特征。事实上,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效益低下、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便是其中最显著者。在原有的外需拉动、人口红利等增长动力快速减退的形势下,倒逼着我国经济逐步转换增长动力,着力打造“中国质量”,真正实现增长速度“下台阶”,增长质量“上台阶”。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对以往发展弊端的深刻反思,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指引。新常态经济下,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应当在改进考核手段、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推进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力。

四是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的制度构建和体制机制的创新,这既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也为新常态下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发展之中,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时并重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写在纸上的美丽文字真正变成国家的大好河山。近年来,我国在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严峻现实已警示我们:转变生产方式,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已刻不容缓。新常态下,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发展之中,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最大、最久的金山银山。发展经济,决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经济建设当中,融入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资源基础受到保护,确保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确保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长治久安。

五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新时代条件下的伟大革命。新常态下,我国的改革任务更加迫切、更加艰巨,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各界、海内外都高度关注我们的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尤其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重构,在世界经济再平衡与世界经济秩序重建中发挥更大作用。当前,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我们要积极推动建立均衡、共赢、关注发展的多边经贸体制,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

四、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是对社会活力的解放,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常态下,我们要更加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作用,遵循好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这“三大规律”,实现符合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积极释放“中国红利”,促进经济新常态。

第一,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实现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新常态。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要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新常态下,一是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建 立第三方评估长效机制,把那些含金量高的、管用的审批事项彻底放给市场和企业,努力激发市场和企业的活力;二是要强化政府服务管理职能,彻底改变“对审批很迷恋,对监管很迷茫”的状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创新监管和服务方式,逐步转变服务管理方式、提高服务管理效能;三是要基本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机构编制结构优化;四是要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化、市场化。

第二,推进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新常态。新常态经济下,经济增速是“换挡”而不是“失速”,经济发展仍需保持合理增长速度,因为发展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2014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面临较大的经济运行风险,对此,一是要推进需求结构改革,尤其要积极寻求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使消费需求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二是推进城乡结构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三是推进区域结构改革,稳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规模,避免经济出现“失速”;四是推进产业结构改革,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五是推动收入分配结构改革,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格局的占比不断上升,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三,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实现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为创新拓宽道路。新常态经济是创新驱动型的经济,我们必须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转化能力放在促进形成新常态经济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培育壮大新产品、新业态。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要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要积极化解各种经济运行风险,走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之路,努力形成“万众创业”“人人创新”的新局面。

第四,深化财政金融改革,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新常态。新常态经济是产业结构处于中高端的经济,这要求有健全的财税金融体制做支撑,要求发挥财政金融的导向作用。从财税体制改革层面看,要加快“营改增”改革,适时在生活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进行“营改增”试点。要进一步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发展。从金融体制改革层面看,要加大金融结构性改革的力度,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的市场化定价范围,使金融产品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要逐步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改革,使金融行业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力。

第五,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城乡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新常态。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表明,我们必须逐步调整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腾出更多精力用来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强农村地权制度的建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教育体制、卫生医疗体制、养老服务体制等改革的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从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要努力保护自然环境,出重拳强化雾霾等污染治理,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可能会影响到整体就业规模,结构性就业矛盾将会更加凸显,这对“保就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和加快发展服务业,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强力推改革,大力调结构,力争就业增速不放缓、就业质量不降低。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分享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