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午,郑杭生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实习记者杨月 摄
人格魅力 豁达一生
郑杭生的儿子郑捷告诉记者,爸爸抽了整整十年的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郑杭生非常苦闷,烟瘾很大,可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突然有一天,他跟我说‘爸爸再也不抽烟了’,从此至今再也没抽过一口烟。”郑捷陷入了回忆,“爸爸有非常强的意志力。”
坚韧常和勤奋相伴。作为一位古稀之年的老者,“郑老师每天总是五点起床,开始读书、写作,几十年如一日。”郑杭生的学生、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黄家亮说:“郑老师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无论多忙,每次演讲都提前亲自写好讲话稿,不少时候还亲自做好PPT,从不敷衍,他很多文章都是在这些讲稿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近年来,郑杭生主持设计了“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系列调查研究报告”和“中国特色城市发展建设系列调查研究报告”,对全国不同发展水平和地区的社区建设和有特色的城市发展,进行深入实地调查,成果丰硕。
就在一个多月前的9月21日,郑杭生还带着儿子和几名学生爬上了以险据称的华山西峰,回来后,郑杭生还饶有兴致地写了一副字:“登阶三百余,险路五六里,八十上华山,壮志亦可赞”。回忆华山之旅,黄家亮想起了郑杭生的座右铭:“方向要正确,人品要高尚,学问要扎实,身体要健康”。他说,在郑杭生眼中,方向和人品最重要,方向不对、南辕北辙,人品不好、寸步难行。
“父亲一生操劳,勤勤恳恳,培养出大批博士硕士,如今他终于可以休息了。” 郑捷在微信里说。郑杭生走了,但学生们却总说,感觉他依然在身边,爽朗的笑声从未远离。桃李不言,庠育菁英,学生们如今已在各自岗位上成为栋梁之才,谨记郑老师“为人与求学并重”的教导,在中国社会学积极服务于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实践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人物小传
郑杭生,浙江乐清人,1936年9月16日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一级教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兼社会学组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市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社会学评论》和《社会建设》杂志主编。
郑杭生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奠基人、社会运行学派的开创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创所所长、社会学系创系主任,曾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首届费孝通学术成就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特别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和学术奖励。(实习记者 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