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俞可平:以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政治生态改善

2014年10月20日09:51   来源:《国家治理》周刊

原标题:以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政治生态改善

  良好的政治生态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

  《国家治理》周刊:当前,民意对政府的决策影响逐渐增大。同时,新媒体的兴起,可以说逐渐改变了舆论生态,进而促发了政治生态的嬗变。在您看来,面对这样的复杂情况,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努力作出改变?

  俞可平:新媒体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整个舆论生态环境,从而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生态系统。我最近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新媒体导致了民意政治的兴起。但这种民意政治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可以堕变为民粹主义。而民粹主义则是国家现代化的天敌,它与精英主义是目前危及我国民主政治的两个极端。一旦民粹主义泛滥成灾,不仅必然破坏国家的法治,而且极容易导致新的专制。

  要使新媒体朝着有利于改善政治生态的方向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完善新闻媒体的法律,依法治理包括新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这也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二是以疏为主,而不能以堵为主。新媒体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最重要的民意表达渠道,必须依法保障这条民意渠道的通畅。随意堵塞这样重要的民意渠道,则势必带来政治生态的严重恶化。三是尽快建立新媒体的自律体系。任何重要的社会共同体,都有维持良好社会秩序、推进政治进步的责任,新媒体也不例外。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国家的法律是不够的,还要靠行业或共同体内部的规章制度。

  《国家治理》周刊: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您认为应当怎样发挥公民在改善政治生态中的积极作用,当务之急是什么?

  俞可平: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表面上只是简单的文字变化,其背后体现的却是重大的理念创新。从政治学的角度看,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有诸多重要区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治理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的变化。管理的主体是单一的国家公共权力机关,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除了国家公共权力机关之外,还包括众多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和公民本身。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离不开公民的积极参与,没有广泛的公民参与,就难以实现政治生态的平衡。

  日益增多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最为突出的问题和影响政治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类群体性事件急速增多,而且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得日趋激烈。这些群体性事件有相当一部分源于所谓的“邻避”现象。垃圾站、火葬场、通讯发射塔等,是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公共设施,但一旦这些设施建立在自己周边,许多居民则群起抵制,直到形成暴力对抗事件。这类群体事件的出现,当然有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责任,但也有居民自身的因素。一些居民只要权利,而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只有权利意识,没有法律意识和义务意识。公民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失衡,势必导致政治生态的失衡。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必须切实重视公民教育,培育公民意识。在我看来,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将政治教育转为公民教育。将教育的重点从意识形态转为公民精神,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一个基础环节。

  (采访整理:韩冰曦、张 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国家治理周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