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江涌:国家安全体系建构的困境、挑战与忧思

2014年08月29日14:03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原标题:国家安全体系建构的困境、挑战与忧思(2)

  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人”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有精英也有大众,有好人也有坏人。“民”则在基本人性基础上更有政治性、阶级性、先进性。中国历代贤君明主,都奉行“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宪法规定,新中国国体为人民民主专政,不仅继承传统的“民为邦本”之思想,更有最先进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以人为本,努力确保国土安全。在中国的大地上,每一个居民,都应有充分的生存权与适当的发展权,其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应得到保障,这是由基本人权决定的,也是国家安全的基本要求。以民为本,努力确保国民安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权国家内,全心全意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确保人民作为国家的真正主人,这是人民主权决定的,也是中国国家安全的本质要求。

  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全球化盛行,大国(尤其是拥有核武的大国)之间兵戎相见的历史如今渐行渐远,政治对抗、军事对峙似乎越来越成为国家间博弈的极端情形。但是,在国际秩序依旧是帝国主义主导这一本质特征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政治对抗、军事对峙等传统安全形态不仅不会消失,而且在一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缘可能会更加激烈,美国战略东移下的东海紧张局势时刻警醒着国人。与此同时,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信息、生态等非传统安全因素日益凸显,或与传统安全形态交织,或在一定时间独立成为国家安全的主导形态,国内暴恐事件也日益增多。帝国主义通过各种代理力量越来越多地倾向利用金融、信息等手段,制造或加剧危机,兵不血刃地达到掠夺他国财富、使之成为附庸的征服目的。因此,构建一个集各类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全天候有效应对各类危机事件,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

  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安全与发展是一对矛盾,彼此制约而又相辅相成:促发展,就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而会带来相应风险;增安全,需要投入资源提高门槛,当然会影响发展速度与质量。然而,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了,才更有实力保障国家安全;国家安全维护有力,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谓“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一心一意谋发展”而忽视安全,或者为了“绝对的安全”而无视发展,都是削足适履,得不偿失。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在发展与安全之间保持适度平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就决定作说明时强调,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总之,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发展与安全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一体两面,“总体安全观”与“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统一的。

  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一起前行。长期以来,国际社会零和博弈(即竞争性安全观)占据主导地位。一些大国强国为增加自身安全,往往以邻为壑,忽视、排斥他国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由此往往令一些小国弱国陷入安全困境。多年来,美国一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不仅国际商品要在美国市场实现“惊险一跃”,而且国际资本也以美国作为最后的“避风港”。但是,以“9·11”为代表的暴恐事件,以次贷危机为代表的治理失败事件,如今在美国频繁发生,国际反恐越反越恐,国内治理越治越乱。那些唯美国马首是瞻或以美国为发展模板的国家,似乎都患上“美利坚综合症”。其他一些大国强国也陷入类似的安全困境。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趋势有增无减。全球化增进了获利机会,同时放大了风险,给大小强弱不等的国家都带来了程度不同的新安全困境。鉴于竞争性安全观的最终结局总是趋于“零和”,西方大国对国际事务的“管理”越来越力不从心,更新安全观念,抛弃利益共同体,打造命运共同体,增进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理念,才能营造出共同安全的新生态。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1~372页。

  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2008年12月19日。

  3虞崇胜、舒刚:《近年来关于政治安全问题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网,2012年8月13日。

  4刘祎:《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的灵魂》,《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学术前沿》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