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严书翰:习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述的两大创新

2014年08月14日14:5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厚重的历史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厚重历史底蕴的“四个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第一个重要论断是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后开创的。关于这个重要论断,党的一系列文献尤其十七大和十八大都作了重要阐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委班的讲话”等重要文献中,对此都作了非常明确的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邓小平领导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个论断是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毛泽东艰辛探索的关系即两个30年的关系。这是一个还未彻底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全党要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共识,我认为关键是要把握十八大报告的这段重要论述和其中的五个关键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里的五个关键词是“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段论述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后多次讲到的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尤其是他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因此,要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这两个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正确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或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我们要从讲政治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第三个论断是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这个论断内容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即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的曲折心路历程进行考察,这对于我们理解这个论断是很有帮助的。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不是没试过君主立宪制、“多党制”、“议会制”和总统制等。这些都先后试过了,结果都失败了。先进的中国人陷入了郁闷、傍徨、无所适从等痛苦中。也就在这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这给先进中国人以极大鼓舞。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从这段精辟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泽东是从选择什么的“宇宙观”即什么样的“主义”来改变旧中国这个意义上讲“走俄国人的路”的。毛泽东认为,要改变旧中国,需要像俄国人那样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用革命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第四个判断是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滋养。前己论及, “中国实际”是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正因为这条道路是对5000多年生生不息的悠久中华文化的传承,从而才有如此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生命力、活力和凝聚力。中华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沃土,又是极为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了中华文化与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的关系。尤其是2013年的“8.19重要讲话”,用四个“讲清楚”深刻阐明了中华文化与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的关系。即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极端重要性和厚重历史底蕴等论述,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又是有鲜明的针对性的。一是针对国外希望我们走改旗易帜邪路的那些人和专挑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说事的那些人。从而昭告天下:中国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针对我们党内尤其是党员干部队伍的现状。现在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队伍的特点是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年龄结构越来越轻。这是优势,但不能成为把这优势变成“定势”,即把这优势看得绝对化了。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角度看,领导干部还需要不断充实和更新各方面知识。其中历史知识是非常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领导干部要学好这门必修课。

党员干部为什么要重视学习历史呢?因为只有认识和把握了历史才能理解和掌握规律。我们党的文献有很多重要提法都属于规律性的结论。要记住甚至把它们背下来都是不成问题的,但要真正理解它必须认识和把握历史。用恩格斯的话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毛泽东指出:“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邓小平曾经指出的,要让我们年轻干部和青年人多懂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作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的重要原因。2014年4月,他在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

综上所述,我们主要从两大方面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现实针对性及其重要意义。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述的创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学习路上
· 严书翰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