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新脚步新常态——解读中国经济数据背后的积极信号

2014年05月29日08:55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新脚步新常态

  宏观调控:建立经济稳定性和内生动力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硬化节能减排降碳指标、量化任务、强化措施,对今明两年节能减排降碳提出具体要求。2014-2015年,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3.9%以上。《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八大举措。

  记者:最近改革的力度比较大,本届政府在改革上特别强调两点:下放行政审批权和财税制度改革。这些改革透露怎样的信号?

  祝宝良:政府陆续推出一些对扩大内需非常有用的政策。比如小微企业减税、棚户区改造、铁路建设投融资改革,还有关于稳定出口的一些政策,以及开放了8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允许民营企业进来投资。同时,对县域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这都是扩大内需的政策。这些政策既有利于长期增加供给,同时也有利于短期增加投资。

  今年以来,财税制度改革推进比较快,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加大;在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上,提出来用短债进行置换,允许部分地方政府发债融资,基础设施项目让民营企业进来。改革红利将逐渐释放。

  张立群:中国经济过去是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下,现在要改变这样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提高增长质量和内涵。我们的体制和机制要适应这样一个市场竞争的环境,要把铺摊子、上项目、扩张规模的发展模式纠正过来。从制度上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包括地方政府领导考核标准中,已经把化解产能过剩列为重要指标。

  潘建成:中国经济需要可持续增长的长跑,不是短跑。所以必须要有长线思维,要全面深化改革。长跑需要积蓄自己的体能,设计好战略,平衡体力,通过战略、技术、战术来充分用好自己的资源。地方政府习惯于通过投资来拉动增长,必须克服中国经济长期形成的这种短视行为。改革转型强调的是消费驱动和创新驱动,这比投资驱动要困难得多。但全体国民都要认识到转型升级对中国经济的重大意义。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是多目标的,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这些目标长期来看是一致的,但短期内可能有矛盾。如何平衡?需要智慧、探索、顶层设计。

  迎战挑战首先要有信心,因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化,未来前景是好的,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存在;要有耐心,面对复杂局面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决心,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回到大规模刺激的老路。必须要咬着牙,挺过阵痛。

  专家观点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7%到8%的增长仍然是世界最高的,经济增长回归正常是很好的事情。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其中一个潜力点就是创新。中国过去30多年创新少很正常,毕竟起点比发达国家低太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制造业企业,要通过创新走到世界的前沿。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要消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改变政府干预太多的问题。通过改革激发各个市场主体投资消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活力,这样经济增长的动力才是内生的动力,而不是政府掏钱买来的动力。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要找到提质增效的创新出路,重塑国家竞争优势,就不应只局限于将刺激需求作为常规性政策,而更应该重点着眼于改革创新经济制度,矫正要素比价扭曲,降低经济运行的摩擦成本,提高资本产出和要素效率,构建中长期稳定增长的内生机制,走向新的增长模式。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过去三年,中国经济增速一直处于一个缓慢下行的通道,但也时有起伏。虽然此过程中总需求偏弱,但由于政府逆周期调控政策的影响,在其后一段时间内,需求强度有所反弹,各类价格指数环比恢复得也很快。(陈恒整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