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上篇 批判旧世界   第二章 马克思与康德

3.经济学与形而上学

韩毓海

2014年05月09日13:5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实际上,马克思同样也是如此。马克思既认为经济学的研究需要采用计算工具,同时却又反对用数学的方法代替经济学的方法。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与交换活动并不是受数学和逻辑法则支配的,而包括数学和逻辑学在内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但它却完全不是现实经济活动的基础。我们只要从现实的观察而不是从“心的冒测”出发,就会发现一个极其简单的事实:现实经济活动的基础乃是资本投资活动,这种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活动并不是受形而上学的法则支配的,而是受资本积累的法则支配的;而且,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领域内居于支配地位的资本法则还与现实的生产和交换活动相对立,并集中表现为社会上的劳资对立。由于这个极其简单的发现,马克思区别了资本的法则与抽象的市场法则这二者,这正如康德区别了“逻辑的矛盾”与“力的真实冲突”那样。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商品的生产既然是受资本积累法则支配的,那么,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就完全取决于资本投资者的判断,因此,评判商品的“价值”,就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要看它能够给资本投资带来多少利润和回报。只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连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也不承认,他们反而认为,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该劳动产品的价值,而劳动产品的价值则体现为生产该产品所需要的社会一般劳动时间,而这个社会一般劳动时间又是可以通过数学的方式计算出来的。在马克思看来,这不仅仅是过于表面化的认识,还是十足的荒谬见解:如果按照这种计算,靠“延长劳动时间”就能够创造商品价值的话,那么,奴隶主和封建主会比资本家更容易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他们就更能够积累剩余价值了。

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为了实现资本投资的利润,为了使利润最大化,资本家不但可以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还可以干脆让工人失业,更可以通过使得生产停顿、消灭劳动产品的方式,使得商品的价格被人为抬高。

可见,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活动方面,采用完全脱离社会观察特别是金融资本分析的数学计算的方法,这是十足的书生之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作为一种投资或投机活动,是不受数学法则、逻辑法则支配的。

在历数了马克思的思想成就之后,恩格斯曾经这样感叹: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在这里,恩格斯特别提到了数学。而根据中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原创性的贡献——北京大学马克思数学手稿翻译组编译的《马克思数学手稿》,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数学方面的造诣是怎样令专业人士叹服的。这证明了恩格斯对于马克思数学才能的赞美是准确的,它绝非谀辞。

不过,马克思研究并思考数学,却绝非像后来的经济学家那样,把数学当成客观、明晰和透明的学问,并以数学的客观、明晰和透明来维持经济学的科学性,即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样,以数学为手段,论证经济学模型的不可动摇。恰恰相反,马克思研究数学,就是为了质疑数学——当然,并不是质疑数学这个学科的正当性,而是质疑它被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活动之有效性。

数学的思维方式的神秘之处其实是:在“质”上不同的东西,在“数”上可以相等,在“量”上可以比较。因此,数学意义上的平等,就是无差异的等同,而绝不是差异的平等。数学方式所描述的,是一个没有矛盾和对抗性的世界,是一个无差异的世界。马克思说:“只有不同种商品的等价表现才使形成价值的劳动的这种特殊性质显示出来,因为这种等价表现实际上是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的不同种劳动化为它们的共同东西,化为一般人类劳动。”

如果在不同的人之间、在不同的人类劳动之间可以画上数学的等号,那么,一个无矛盾、无差异的抽象世界就产生了,一切交换也就成了“等价交换”,但是,如果是这样,如果世界没有差异,那其实就没有交换利润产生,而交换活动如果不能产生利润,则“商人”这个行当就根本不会存在。

那么,交换的利润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交换的利润就产生于两个本质不同的东西在交换过程中不能被抹平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就是剩余。

不同劳动之间的交换为什么被视为“等价的”呢?实际上,只要抹平了本质上不同的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异性,使得它们在“数”上等同起来,它们之间的差异就看不见了,这样,交换产生的剩余也就看不见了,同样地,交换产生的利润也就看不见了。商品交换就是这样成了“等价交换”。资本主义交换其实就是被包装成“等价交换”的不平等交换。而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从揭示这个秘密入手的。

资本主义经济学通过把“不同的人类劳动”等同于它们的“劳动产品”,从而在“物”的意义上抹平了不同的劳动之间的差异,进而又采用数学的方式,将这些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描述为数和量的关系。这样,资本对于劳动的支配,也就变成了客观的数学法则对于劳动成果的支配(对产品的理性计算),而真实世界中的劳资对立也就这样被“等价交换”的数学的法则掩盖了。

于是,了解资本主义生产交换活动之秘密的关键,就在于认识:“资本”对于社会的支配是如何采取了形而上学法则支配社会这种“虚幻的形式”。

马克思说,在宗教的时代,人们在自己头脑中造出一个上帝的形象,让它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而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们却造出一个抽象的市场,让它用“看不见的手”来支配生产和交换,他们似乎完全忘记了现实世界是由“资本”投资法则支配的这个极其简单的道理。马克思说:

可见,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正如一物在视神经中留下的光的印象,不是表现为视神经本身的主观兴奋,而是表现为眼睛外面的物的客观形式。但是在视觉活动中,光确实从一物射到另一物,即从外界对象射入眼睛。这是物理的物之间的一种物理关系。相反,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资本主义社会崇拜的是“资本”,但资产阶级经济学却说它崇拜的是“劳动产品”,是“物”,是劳动产品的堆积处——商品市场,这是多么荒谬的学说啊。

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形而上学(逻辑和数学)的地位代替了资本的支配地位。资本主义商品交换法则之“客观公正性”,也就是建立在数学法则的“客观公正性”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资本法则被置换成了数学和逻辑的法则,所以,人们就很难怀疑它,甚至很难发现:资本社会其实是用数学的法则来代替了资本的逻辑,从而,正是数学法则的客观透明性掩盖了劳资关系的对抗性。

如果马克思不是一个批判的哲学家,如果马克思的知识不是如此之广博、深邃,如果他对于包括康德哲学在内的形而上学传统没有如此精深的了解、洞察,那么,仅仅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马克思,恐怕无论如何也不会写出《资本论》,他或许能写出的只是《市场论》而已——而那样一本著作,或许反而会被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奉为“葵花宝典”。但是,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马克思发现:资产阶级经济学首先采用数学的方式,将不同的人在“劳动力”的意义上等同起来,然后,又把不同的人类劳动在“一般劳动”的意义上等同起来,这正如从不同的树木中抽象出“树”这个范畴意义,其采用的完全是形而上学的方式,是想象和幻想的方式,因此,这种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就是想象和幻想。

卢梭认为:人生来平等。但马克思指出:人生来平等,这却绝不能理解为“人生来是相同的”,因为人生来平等,这是一个政治命题,而人生来相等或相同却是个数学命题。

所谓“人生来平等”,并不等于“人生来都是相同的”,因而是“相等”的。这首先是因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完全相同,这种事情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在现实中其实找不出两个本质上完全相同的人。卢梭自己也承认自然差异性,即人在生理、心理和智力上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马克思认为,人只有被还原于数字,才能等同。正如每个人只有在逻辑上被还原为“抽象的人”,才能“等同”一样。而这种还原,首先就取消了人,即取消了具体的、社会的、政治的、性别的人,而那种观念的、数字意义上的、抽象的人,实际上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