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四章 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一节 爱国:民族精神的核心

主编:郭建宁  撰写:李健

2014年05月06日12:1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最稳定的文化基因。自古以来,舍身为国者荣,卖国求荣者耻,一直都是国人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时至今日,经过数千年的沉淀、特别是百年来反帝自强斗争的洗礼,爱国主义已然内化成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构成了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爱国主义是强调个人与国家之间相互支撑关系的学说,也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感性认同,表现为个人生活方式中的一系列选择。国家通过历史文化、生活保障、安全环境等多种渠道支撑起个人生活的意义与条件。但这些支撑在日常生活中过于稳定,以至于只有在这些支撑崩溃的时候,众多个人在漫长的重建过程中才体会得到这些支撑的可贵。中国人民将历史上反复取得的这种经验积累为爱国主义的学说与感情,并将之上升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形成了强大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舆论环境,进而塑造了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爱国主义需要中国公民将自己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整合进自己个人价值与生活意义的构建。中国显著区别于其它国家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自己悠久的历史。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时候,总会问到自己从哪里来这样一个问题。国家历史与个人思考结合起来,便能够将个人短暂的生命作为民族漫长发展的成果,并将有限的个体生活意义与几乎无限的民族延续结合起来,让个体自己的价值意义取得一种由民族历史锻造的厚度。中国显著区别于其它国家的第二个特点是自己广阔的国土。多数个体生活的实际范围有限,但国土的辽阔一方面扩展了想象的边界,属于自己的土地远大于居住地,另一方面提供了实际的可能,为求学、就业、定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这些想象的空间和实际的可能让公民个体的价值和意义不再与居住地的狭隘性相联系,而是取得了一种由领土面积拓展的宽度。中国显著区别于其它国家的第三个特点是自己灿烂的文化。从百家争鸣到唐诗宋词,从古代的儒家传统到近现代的革命与改革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公民的思想感情得到了一种格外的深度。通过把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与自身的价值意义对接,公民的个体生活获得了极具厚度、宽度与深度的方式,而民族国家这一总体性的存在也得到了具体的表达。

爱国主义需要中国公民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福祉整合进自己个人价值的内容系统。个人价值的内容不能只限于个人的物质享受和财富积累,甚至不能只限于个人的精神愉悦与知识追求,而必须超越个体的利益,将个人价值与更多人的幸福联系起来。否则,个人价值的内容就过于孱弱和单薄,就容易脆折以至断裂。个体价值的实现,如果不和其他人生活的改善结合起来,就始终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许,反过来便让个人价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个人承担了他人福利提高的成本之后,社会才会给予个人价值以充分的肯定。在当今世界,民族国家仍然是公民资格的给予单位,从而使得一个国家的公民形成了一个共同体。这种现实,让公民人生意义中改善他人生活这一方面具有了历史赋予的范围,那就是民族国家的范围。当一个中国公民将自己的人生意义与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福利的增进对接起来之后,他将既不会因为个人命运的暂时挫折而过分失望,也不会因为个人事业的阶段成功而过度骄傲,而且社会也会因为他对社会中其他公民的贡献而给予他充分的肯定。

爱国主义还要求中国公民充分肯定自己国家发展的成就,自信有本国特色的理论、道路和制度。否定自己国家的进步和成就,对有本民族特点的发展理论、发展道路和制度体系缺乏信心,必然会动摇对自己国家前途的自信,否定自己对民族的感情,从而走向爱国主义的反面。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高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这样的发展和成就,既不是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的产物,也不是全盘西化、移植资本主义的理论、道路与制度的结果,而是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当西方都已经注意到借鉴中国发展理论、道路和制度的必要性的时候,我们如果还以西方社会的现状为标准来评判自己,便谈不上任何的民族自信,也谈不上真正的爱国主义。

爱国的原因

中华民族在自己漫长的历史实践中,经验性地得到了必须将爱国主义作为自己民族精神核心的结论。甚至许多历史不及中国悠久、地域不及中国辽阔、文化不及中国灿烂的民族,也高举着爱国主义的旗帜。各个民族、特别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正在于爱国有着多方面现实的原因。把这些原因总结起来加以归纳,可以分成三类,即基于个人视角的原因、基于阶级视角的原因以及基于国家视角的原因。

从个人的视角来看,公民应该爱国。首先,公民的生活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而这正是国家提供的。认为其它国家会为中国公民的福利而奋斗,那是无视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多次为异族入侵、国破家亡教训的幻想。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中国就会再次成为帝国主义逐利的战场,个人的一切发展就只能沦为泡影。就心理层面而言,正面的国家身份认同能够带来安全和自信,而对国家负面的感情则造成不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虚弱。其次,公民只有爱国,才能正常参与国际交往。现在世界仍未大同,民族国家仍然是除去性别之外个人首要的身份来源,表现为公民的国籍。无论个人特点如何,国际社会首先关注的是个人的民族国家身份,即国籍。如果一个公民不是爱国,而是相反的力图抹去自己的国籍印记,将无异于挑战国际惯例和礼节,失去正常进行国际交流的基础。在国外生活过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爱国意识,原因就在于此。再次,个人生活价值和意义的构建也需要公民爱国。公民要获得社会认可,那么其个人努力必须与民族国家的利益具有一致性;如果其个人成就伤害了民族国家利益,从而伤害了其骨肉同胞的福祉,那么其成功不可能受到社会的认可,其个人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打了很大的折扣。

从阶级的视角来看,公民应该爱国。在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阶级的解放与民族的解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不仅利用自己在本国的垄断地位榨取本国的垄断利润,也利用发达国家的国家机器掠夺落后国家,将之变成自己的原料来源和倾销市场。在旧殖民主义体系中,发达国家是通过用暴力方式将落后国家变成殖民地做到这一点的;在新殖民主义体系中,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方式将落后国家固定在世界分工体系的低端做到这一点的。无论是在旧殖民主义体系中,还是在新殖民主义体系中,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与落后国家劳动者之间的对立都是通过帝国主义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表现出来。落后国家的劳动者要摆脱先进国家垄断资产阶级对自己的剥削和压迫,首要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国家主张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正是因为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具有这种利益上的一致性,列宁才把马克思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发展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如果没有对自己民族国家的深厚感情,就不能做到通过争取民族解放来争取阶级解放。在中国这样的后发的国家,爱国与争取劳动者的阶级解放是一致的。

从国家的视角来看,公民也需要爱国。首先,现代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源自于本民族成员对国家的认同。古代国家的合法性源自神话或神授,而现代国家的特点则是以成员的心理认同为基础。如果公民失去对国家的认同和感情,那么一方面国家将必须使用暴力来维持自己的存在,而不能用文化力量来凝聚公民的支持,另一方面将导致国家合法性的危机,而近现代史的教训告诉我们重建这种国家合法性的过程将极为漫长,代价将极为高昂。其次,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任务,需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才能够完成。而这些资源,无论是经济的还是人力的,都分散在为数众多的国民之中。在公民缺乏对国家的感情的时候,动员这些资源将是极其困难以至于不可能的。一旦丧失了国民的认同和支持,以及与这种认同和支持相匹配的资源,工业化和现代化注定就难以为继了。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的落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从空想沦为了空想。动员国内公民力量以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也离不开公民层面的爱国主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