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杜飞进:把握政府与市场的辩证法

2014年04月10日10:03   

二、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机理

(一)市场发挥作用的机理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决策机制属于分散决策,协调机制是价格,激励机制是个人物质利益。市场机制运转循环的原动力是市场活动参与者的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联结主要经济关系和各种交易行为的纽带,各市场运行主体之间的交易活动引起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等市场客体的流动,从而推动整个市场体系的运行。价格是调整经济关系的基础。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各经济主体通过自由交换而形成价格,价格的涨落又会引导生产和消费行为,使资源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流动。随着资源从利润率较低部门流出,商品供给减少,价格会有所提高,从而提高利润率;资源向利润率较高部门流入,商品供给增加,价格会有一定程度下降,利润率也会降低,在连续的生产周期,资源会向着所有部门达到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方向持续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功能越来越完备,结构越来越复杂,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服务市场、信息市场、金融市场以及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包括有形商品交易市场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虚拟市场和迅速膨胀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由于市场体系的充分发展,市场的空间结构也进一步扩展,在一国范围内由区域市场逐步形成统一大市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国外,构成世界市场体系。正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市场结构体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反馈机制和风险机制等功能,使得虽然市场经济是分散决策的机制,但就像受到看不见的手引导一样,市场主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也在促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机制的运作机理如下:

一是价格机制引导供求。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最核心的机制,市场具有协调商品供求结构、使之趋于平衡的内在功能,这是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实现的。价格机制又可分为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引导机制。价格是由各市场主体通过自由交换形成的,因而价格能够反映出该商品的社会供求情况。通过价格信号,市场经济又能自动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调节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内的社会经济的运行过程。在价格和利润诱导下的资源自由和充分流动,可使产业结构、部门结构趋于均衡化、合理化,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另外,价格机制还可以促进竞争和激励,决定和调节收入分配等。价格的这种刺激和激励,反映到宏观层面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二是竞争机制鼓励创新。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经济机制,也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竞争机制要求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上,依据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竞争机制能够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促进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促进企业优化组织结构、改善管理,促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竞争优势。竞争机制还促进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和安排生产,使生产与需求相适应;对产品价格形成向下的压力,在生产更多适销对路产品的同时,推动产品价格降低,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实惠。通过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在保持市场旺盛活力的同时提高了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需要强调的是,市场在推进技术进步方面具有其他机制不可替代的作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激励,给市场主体注入研发投入、改进生产技术的动力。而这种技术进步能否获得市场认可,则由消费者说了算,因而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权益。

三是反馈机制传递信息。传递信息是市场的一个基本功能。市场反馈的信息,包括价格信息,也包括交换过程中产生的生产、消费等各种经济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市场转换,又以新的形式反馈输出,反映市场上商品供给和需求状况,反映社会资源配置情况,预示市场供求变动趋势,从而扩大价格信息的影响,引导市场行为。充分(全面、客观、及时)的信息,能够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减少当事人面对的不确定性,提高当事人从事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另外,市场反馈机制还会节省经济当事人在搜集、加工、整理和使用信息各环节的成本费用。当然,市场反馈的信息有真伪之分,而且信息有整体性信息和局部性信息、长期性信息和短期性信息之别,市场主体需要加强对信息的识别能力,才能有效利用信息。

四是风险机制提示风险。市场经济中的风险机制,表现为市场主体追求利益的行为与面临风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里的风险可以是各方面的风险。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风险机制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保障。首先,风险机制是市场运行的约束机制。在市场经营过程中,任何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时都会面临盈利、亏损和破产的风险。风险与竞争密不可分,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风险,没有风险也不需要竞争。风险机制与竞争机制共同作用,才能实现优胜劣汰,将不合格企业淘汰出局,保持市场经济的健康和活力,调节市场供求。在竞争可能带来的亏损乃至破产的巨大压力下,市场主体努力改善经营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实力,提高自身对经营风险的预警能力、处理能力和适应能力。其次,风险机制也激发人们的冒险精神。风险机制的存在,也会通过利益诱导,诱导市场主体不墨守成规、进入风险较大的领域。这也是市场活力的重要来源。

(二)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

尽管市场在提高经济效率上有着其他机制难以替代的巨大功能,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虽然从理论上讲,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最优经济效率的状态,但这要满足一些假设的前提条件,比如人是理性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信息是完全和对称的、没有外部效应、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现象等,而这些前提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具备的。外部效应的客观存在,导致市场有失效的领域;人的行为动机并不总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等,导致所谓完全竞争的市场在现实中并不可能存在。而且,所谓的帕累托效率,指的是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资源配置的改变不会在任何一个人效用水平至少不下降的情况下使其他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帕累托效率回避了市场机制的一个固有局限———收入分配问题,那么一个完全使人厌恶的社会或经济也可以是帕累托最优的。所以,即使能够建立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来实现帕累托效率,单纯以这一效率为评判市场经济好坏的依据,显然不能解决贫富两极分化和自发竞争导致的经济波动问题,甚至会违背人类社会进步的共同理想。市场存在的这些不足之处,为政府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市场失效(失灵)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是宏观性失灵。市场运行所达成的经济平衡是通过事后调节和分散决策实现的,这就必然引起社会总供求失衡并导致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频繁波动和资源浪费。事后调节达成的经济平衡要有一定的周期,在这一过程中总是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造成失业和贫困等社会问题。

二是公共性失灵。市场在提供某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上存在失效。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性质,其产权无法清晰地界定。这就难以形成市场价格,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必要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配置于公共产品的供应上。对于同时具备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比如国防、公安、环境保护、社会秩序等,所需投资量巨大,回收期漫长,盈利性较低或不盈利,私人资本无力或不愿进入,如果由私人自愿供给自然会导致供给不足,社会福利水平难以提高。

三是分配性失灵。财富和资本的积累存在着“马太效应”。拥有的财富和资本越多,在竞争中占据的地位就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于是造成财富和资本向少数人进一步集中。因此,如果完全由市场机制自发地进行分配,就会导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贫困者消费水平难以提高,会使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制约生产和社会经济资源充分利用,损害效率,可能会引起社会不稳定,最终破坏经济发展的效率。

四是外部性失灵。外部负效应指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这将导致资源存量的浪费;外部正效应指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效益,这将导致该项经济活动的激励机制失灵。在出现外部负效应时,市场主体的行为受利益最大化驱动,导致市场主体为获得自身的利益而牺牲社会利益,或对其他主体造成损害。外部效应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或收益外部化,外部化的部分是不通过市场价格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因而具有外部性的产品的市场价格是不完全的市场价格,是扭曲的市场价格,这就产生了市场的失效状态。

五是信息性失灵。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独立性和分散性,使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这就会导致市场活动的盲目性。常见的现象是交易主体的一方(往往是卖方)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使交易的另一方陷入不确定的环境中。从大的方面来看,虽然市场主体和决策者可以依据市场信息来采取市场行为,但因为市场信息所反映的是现有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能有效地反映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结构,按照现有市场信息采取的行动,从长远看可能并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六是垄断性失灵。自发的市场竞争会导致垄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性的作用,如果不加干预,市场就会出现一个或数个卖者垄断的现象。此时价格不是由供求决定,而是由垄断厂商决定。这是一种由规模报酬递增特点决定的

天然垄断,会排斥充分竞争,扭曲市场行为,妨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上述六个失灵,归结起来就是:价格机制失灵,在难以形成价格的领域存在市场失灵;竞争机制失灵,在具有非竞争性的领域比如公共产品提供上存在市场失灵;反馈机制失灵,不能充分、及时地传递信息。同时,市场机制自身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缺陷,又导致垄断、失业、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和不可避免的经济周期性衰退。尽管同市场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相比,市场失灵的领域是很小的,但是如果不加干预,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直至20世纪初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前劳工的悲惨境遇、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等都是例证。所以,维持市场的良性运转,克服市场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就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担负的责任。

(三)政府的职能和发挥作用的手段

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市场失灵、市场缺陷,正是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总体来看,现代政府的职能可以概括为三项: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政治职能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能,主要表现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防和公共安全等。社会职能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包括属于政府管辖的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经济职能主要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等经济手段平抑经济周期,维护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环境,以及投资公共事业,投资基础设施,提供社会公共品或服务和福利政策等。上述职能发挥的地方,正是市场失效或存在缺陷的领域。

政府之所以能够发挥克服市场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是因为与分散的市场主体相比,政府干预具有强制性和规模性,它存在如下优势:政府有较强的公信力和财政资源,因而可以通过间接手段如财政、货币政策和直接手段如基础设施投资来调控经济,平抑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政府有集中配置社会资源的能力,可以有效提供市场难以有效解决的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问题;政府拥有信息网络优势,不仅可以督促企业依法披露信息,而且还能够加工处理信息,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政府拥有依法收税的权力,可以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费,对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从而将外部性内部化,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法律和规制,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垄断;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财政的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政府可以通过出台公共政策以及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扩大招工,扩大劳动者就业。只要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是高效、科学的,从理论上说,政府就具备弥补市场失灵和缺陷的能力。

实现政府职能的主要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垂直性、无偿性、稳定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其优点是统一集中、迅速有效。但它对于经济的干预过于直接,容易扭曲价格机制,因此只适合在一定范围和一定领域应用,比如用于特殊行业如公共部门和特殊问题如处理经济生活中的急迫问题,因此不是普遍的、长期的。经济手段具有间接性、有偿性、平等性和关联性的特点,最适于管理经济活动。经济手段既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也包括产业政策以及经济战略、规划等。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干预市场运行,往往具有短期性和灵活性,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改变市场运行的参数,以减少经济波动的频率、降低经济波动的幅度。通过产业政策以及经济战略、规划干预市场运行,比宏观调控更具有前瞻性和长期性,但战略和规划必须跟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法律手段具有严肃性、权威性、规范性的特点,有助于实现行政管理的统一化和稳定化。通过法律途径干预市场运行主要是着眼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提供判别市场主体行为合理与否的规则,因此具有较强的刚性和约束力。制度供给也是法律手段的一种。政府通过制度供给对市场经济行为予以规范,对市场失灵和缺陷予以矫正,是解决市场经济弊端、发挥市场力量的有效方法。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配合,经济手段解决短期经济问题,制度供给解决长期发展问题,才有利于发挥市场的最大效力。

当然,政府干预经济时也会存在政府干预失灵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政府做出了错误决策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不足,效能低下,还有可能是由于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不到位造成的。克服政府干预失灵的上述问题,可以考虑从改革公共决策体制、限制政府干预的职权范围、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以及在政府作为中引入市场力量等方面入手纠正和防范政府失灵。虽然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都存在内在缺陷和失灵的客观可能,但二者需要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这已成为各个市场国家的共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