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鲁江
编者按: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刚刚闭幕,李克强总理在本次全国人大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正值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满年,本届政府的首份工作报告不仅全面回顾了2013年的工作,更对2014年各项工作作了总体部署。报告强调要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怎样的改革导向?针对这些热点问题,理论网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谢鲁江。
读懂报告里的“克强经济学”
记者:作为经济学领域的专家,您如何评价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谢鲁江:我觉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实效性很强、很接地气并且专业性也很强。首先,报告几乎从头到尾都在讲政府的工作、具体的措施、要考虑解决的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从头到尾没有虚话套话空话,这体现了一种要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见到实效的态度。其次,报告比较接地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报告都提到了。包括报告起草成员讲到,总理要求大家起草报告时一定要让群众能看明白、听得懂;群众听不懂的,不要写。但是让大家都说明白的话并不是要牺牲报告的专业精神,报告的专业性非常强。
记者:请您举例谈谈报告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
谢鲁江:从经济学专业的角度来讲,第一,报告运用、创新了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理论。举个例子,比如对宏观调控理念的创新,就是从我国宏观调控的实践中得来,上升到比较高的高度的一种创新。一般国家的宏观调控具有这样的特点:(1)宏观调控是总量的调控,即通货膨胀了治理通货膨胀,经济增速下滑了治理经济增速下滑。但是我们这次的宏观调控则既有总量也有结构,甚至还配合以改革,包括宏观调控措施的一些改革,包括配合宏观调控体制性的改革及政策性的调整。所以这次调控无论从考量上还是针对性上来讲,都比一般性的、传统的宏观调控要复杂的多。(2)我们过去讲的宏观调控一般是指标调控,但是中国现在经济情况这么复杂,任何单一的指标都无法达到能真正稳定宏观经济形势的效果。我们现在既要保证经济的增长,又要抑制物价、促进就业,同时还要促进结构调整,我们的目标是非常复杂非常综合的。这次报告里强调的宏观调控就是综合性的区间调控,规定一个上限规定一个下限,不是规定一个经济增长的单一指标,而是规定一个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只要经济增长维持在这个区间之内,我们就不要过多地去干预经济的运行,如果超过了这个区间,我们就要相应地进行一定的调整。这些对宏观调控来讲是创新的。
这种区间调控反映了一种对经济形势的自信和把握。如果单纯只对着一个经济指标去调控可能比较容易,但是如果对着一个区间去调就比较难。因为需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这个区间为什么波动,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是临时偶然的波动还是长期的迹象,需要随时冷静、自信地去分析这个问题。针对单一经济指标的宏观调控,往往后遗症很大。区间调控则反映了无论是从政府各个部门还是经济的承受力,允许有一定的波动,这种波动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并不会伤害我们整个经济的根本。另外,现在的宏观调控更强调的是一种弹性,尤其是经济增长的弹性。政府工作报告里一再强调转方式调结构,这才是我们的根本。总量目标不是最重要的,转方式调结构才是我们现在所有工作的核心和重心。所以中央强调的稳中求进政策,就是稳住总量,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取得重大的进展和突破。因此在总量上就定了一个很有弹性的指标,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实现这种弹性指标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政府的行为,而是通过调动市场和企业的活力释放出发展积极性,通过扩大内需,充分释放十几亿人口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来达到这个目标。政府只是为达到这个目标创造些条件,提供些服务,实施必要的宏观调控。这样才真正回归了宏观调控的本义。真正的宏观调控不是政府拼命地拉动经济增长,而是为了达到保持经济的平稳协调可持续增长的目的加以适当的调节。所以我觉得从宏观调控来讲,报告体现了很多理论创新,并且都是从我国现在宏观形势的复杂性和宏观调控任务的艰巨性这一实践当中创新出来的,非常值得研究总结和归纳。
第二,从发展经济学来讲,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很多发展问题的复杂性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我觉得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了很多新的发展理念。比如,总理谈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这就对转型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定义,大家都在追求发展,可是我们现在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义。我们过去在工业化现代化等方面是落后的,落后是一种劣势,但也是一种后发优势。过去的发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往前赶,现在后发优势在逐渐失去,需要重新定义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的发展到底是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去推动下一步的发展。报告里讲的非常清楚,就是说“要在稳增长的同时,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现在环境的承受力到一定极限,劳动力已经不再廉价,资源也越来越紧张,单纯靠要素投入已经承受不了,没法再走从前发展的路子了。所以现在强调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地发挥综合优势转换,从国际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从城乡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由此引发很具体的“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把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上来。不断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这是对我们下一步如何发展的一个非常明确非常完整的定义,我觉得这段话是可以直接写入教科书的,我们国家现在需要的就是这种发展。报告非常务实地探索了中国今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因为发展经济学本身就是从现实中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现实中的发展总结出经济来的。而中国发展提出的问题在全世界是前所未有的,对中国发展提出这样很好的见解对于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记者:您觉得报告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谢鲁江:我觉得报告在经济发展方面最大的亮点就是强调大改革推动大发展。我国现存的几个突出问题,第一个是中国经济要转型。我们过去推动发展的后发优势,它的效用在逐渐衰减,但是现在新的发展推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在哪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中遇到的很尖锐的矛盾和问题比较多,体制上也有一些阻碍大家积极性发挥的因素。再者发展也碰到了很大的困难,长期来讲我们的发展方式要转变,短期来讲就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习总书记指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这句话是非常有分量的,实际上就是对最近整个的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定的一个基调,就是要用改革推动问题的解决,用改革来推动发展,大改革推动大发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推动社会转型,推动社会进步,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大的亮点。所以对新一轮改革,老百姓的期望很高,理论界的期望很高,国际舆论界的关注度也多集中在此。
中央专门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表明了全力以赴推动改革的决心。其实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中国现在如果不深化改革,那么下一步的经济发展也会困难重重阻力重重。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过,而且今年一开年就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所以我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完全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贯彻落实的一种体现,体现了《决定》的指导思想和思路。怎样像小平同志当年改革一样,把改革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推动,发展要求改革,改革推动发展,随着发展的向前推进需要更加深入的改革,随着改革的铺开会对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活力和动力,所以报告从头至尾都强调了社会需要更大的动力和活力。比如“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这不就是活力吗,怎么把握这个度,稳中求进,避免出现大的金融风险,同时能让金融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推动创新发展。发展要靠老百姓、市场、企业的活力和积极性,不是单靠政府唱独角戏,虽然政府的积极性非常必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十几亿人内在内生的有动力有活力,这样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几个政府部门拽着十几亿人往前发展,而是应该让这十几亿人自发自主地向前发展,政府因势利导。我觉得这个思想在报告里确立的是非常坚定的。让社会充满活力充满动力,这种活力和动力一起释放出来,无论是投资、消费都是不可阻挡的。所以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就是为了释放活力,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