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张占斌:靠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

——解读《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03月27日15:4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原标题:靠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

2013年所取得成绩主要靠改革

2013年我国的发展成就,是在比较复杂国内外形势下,又没有采取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情况下取得的,很不容易。总的看,是依靠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没有后遗症和副作用的增长。取得这样不错成绩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靠改革。

去年我国能够取得上述成绩,是在比较复杂国内外形势下,又没有采取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情况下取得的,是不容易的。总的看,是依靠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没有后遗症和副作用的增长。取得这样不错成绩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靠改革。

改革调控方式,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什么是合理区间,就是既不冲出上限,又不滑出下限。上限就是防止通货膨胀,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对于长时间习惯了经济高速增长,习惯了政府配置资源,2013年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份。去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跌至7.5%,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预测,中国未来几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会持续下滑,更有经济学家认为,未来3年里,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长会降至3%。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政府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用短期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增长,比如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货币投放;另一种选择则是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讲:就是咬紧牙关、顶住压力,创新宏观调控思路,采取了第二种选择。2013年明确了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确定了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即GDP不低于7.5%和防通胀的上限CPI不高于3.5%,给市场一个明确稳定的预期。只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就尽量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挖掘经济发展潜力。同时,做好政策准备,一旦经济滑出合理区间,就相机而动。事实证明,创新的宏观调控方式是有效的,维护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通过促改革、调结构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取得了很好效果。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地方和市场简政放权。新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为主,逐步转向创新驱动和提高效率为主,更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为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腾出空间,以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政府职能转变最好的突破口,就是简政放权。2013年国务院各部门共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事项,地方政府也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还对投资体制进行了改革,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由中央核准的项目数量减少60%。对工商登记制度进行了改革,注册资本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特别是通过深化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向市场、向社会、向地方放了很大一批权利,大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地方政府的动力,激发了社会投资的热情,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全国新注册企业、个体工商户大大增长,民间更是掀起了投资的热潮。实践证明,通过减少行政审批、简政放权改革,这些措施,不仅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而且成为我们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经济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这些问题大多数是长期积累而成的,也与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有着密切关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必须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2013年,政府从调整制度安排入手,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如出台措施消化过剩产能。在这方面,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积极推进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坚决遏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同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服务业新型业态和新型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又如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把铁道部变成了铁路总公司,既实现了政企分开,也使铁路作为企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融资,让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加大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地下管网等薄弱环节投资。通过这些举措,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区域协调性和城乡结构都得到了一定的优化调整。

让城乡人民分享改革红利,改善民生进一步促进改革。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许多举措同时也会增加有效供给和需求,进而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同时,经过改革生活得到改善的人民,会进而激发改革的热情,加大对改革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改革。新一届政府通过持续加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既增加了有效供给,又拉动了内需。针对持续发生的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严峻形势,推出了系列大气污染治理办法,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催生促进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不断推进的养老、医疗和社会救助等制度建设,进一步催生和促进了银发产业、健康产业的发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张占斌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