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向芬:讲好中国故事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2014年02月27日16:34   来源:前线网

原标题:讲好中国故事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从何着手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的相关精神,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上把握好以下思路。

  第一,立足中国特色参与全球化。过去,在世界文化秩序的讨论中,媒介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论一直占据主流。这一观点认为由于西方日益成为世界文化生产的中心,西方媒介对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形成了威胁,并使得世界媒介存在被同化的危险。伴随着西方媒介和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与此对应的民族国家、文化主权、信息主权以及话语权等概念逐渐发展起来。如今,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时空观念,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趋密切,全球化、大数据等概念应运而生。全球化是世界政治、经济及文化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全球性话语的分析单位已不再是民族国家,而是整个世界。

  一直以来,西方作为文化全球化的中心,在其文化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本土的即是西方的、西方的即是全球的”文化优越感。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则多缺乏将自身文化全球化的能力。目前,全球文化仍是被西方统治的文化,本土文化存在被同化的危险。正因为此,民族国家才更应在全球文化传播中寻求自主性,以实现本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抗衡。

  诚然,全球化代表着一种重要的趋势,但全球化并不能脱离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是相对的,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应努力挖掘中国特色文化的积淀、根植中华文化的沃土、凸显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进而切实增强我们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二,跨越国际文化的边界。从本质上来讲,人们的文化认同更多以血缘、地缘和宗教等因素相关,对文化稳定也有一定需求。因此,全球文化的边界始终是存在的,只是这种边界不断经受冲击、改变以至再肯定。文化融合的规律显示,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融合,通常会对另一种文化作出适当的改造,再经过试验创新,在渐变过程中完成融合。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中华文化同样会随着文化的融合作出适当的调整,以便在全球范围内表达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传播中华民族的优势文化,寻求更多国际共识。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中华文化虽然被赋予了现代化的表达形式,但其文化基因仍将保持相对稳定。

  “我们熟悉的文化不应再是束缚我们创作的沉重包袱,而应成为一种最为鲜活和有力的滋养”。这就是说,我们应该结合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国特色,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和令人信服的故事主线来实现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以我们深厚的文化积淀谋求国际影响力。在实际操作中,要将中华文化放到特定的情境中讲述动人的故事,以中国文化作为故事的内在逻辑展开主线,引领传播对象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进而喜欢所讲述的故事、理解故事的精神内涵、产生情感共鸣。

  第三,采用适合的媒介形式。在塑造国家形象、展示软实力、提升国际地位、增加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方面,我国已通过各种方式作出了努力和尝试。比如,更加注重外国新闻媒体的报道,放宽外国记者在境内采访的限制,借助国际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来客观报道中国;申办各类世界性赛事、国际性展览,将其作为展示形象的平台;制作国家形象片,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分时段陆续播放,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长时间滚动播出,在使领馆节庆、外交酒会等外事活动中实时展示;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孔子学院,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这些把握一切机会主动展示中国、推介中国的举措,实属我国国际传播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不过,在传播过程中,不同媒介的风格和类型会对全球文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比如,不同长度、不同侧重的国家形象片选取电视媒体、户外广告屏和室内投影仪等播放媒介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哪些被保留、哪些被删减、哪些又被翻新,在什么场合播出什么内容,都需要传播者认真考虑、慎重谋划。思考的基点是文化产品的艺术形式、媒介类型以及制作者的意向等多个方面。

  第四,国际传播的专业化。由于时代不同、观点不同、对象不同,任何时代的故事讲述者都会在核心材料的基础上对故事加以调整或改编。任何国家的文化也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其意义会随着现实情况不断加以诠释及再诠释。为了使全球化传播更有效,传播策略本土化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传播人才方面,可以更多利用当地的机构或组织;也可以网罗世界顶尖人才和专业团队,采用国际分工的方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目的是抢占全球文化竞争的战略优势。

  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播上说,设置跨文化参考机制尤为重要。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对传播对象的了解。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或采用国际调查公司的调查数据和结果,从中挖掘东西方文化的契合点,将保持中国味道的故事用西方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出来,实现价值观的对接。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皆不能决然二分,这样的认识既有利于破除我们自设的限制,对我国国际传播政策的制定和对外话语体系的推进也会有所裨益。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前线》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