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图书连载

第五章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2014年02月17日15:3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完成以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崭新课题。我们党对于这一课题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艰辛曲折的过程。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从学习苏联起步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学习苏联起步是符合逻辑的,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共识。早在1950年年初,毛泽东出访苏联时就说:“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刘少奇也说过:我们要进行伟大的国家建设,我们面前的工作是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不够的,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毛泽东后来说,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

通过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为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初步的物质文化基础,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体制和管理方法。但是由于苏联的一些东西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而且苏联模式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我们党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1956年,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虽然造成严重思想混乱、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巨大冲击,但同时又揭开了盖子,打破了对苏联的迷信,苏联模式的弊端和缺陷进一步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长期严重失调,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盲目追求重工业过快增长,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等。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他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独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由此开始了艰辛探索的历史进程。

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既总结我国经验,也总结苏联的经验,着力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10个重要关系。报告明确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论十大关系》是我们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个重要成果,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掌握全国政权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八大提出了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并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形成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果。首先,分析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发生的新变化。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当前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尽快地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其次,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指出必须既反保守又反冒进,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综合平衡中按比例发展。再次,把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式确定为发展我国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的指导方针。最后,强调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性。党的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提出,在我们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进一步地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有迫切的、重要的意义。同时还指出,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各种形式的个人崇拜。党的八大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新思想,表明我们党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