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姚桓: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建高素质执政队伍的战略举措

2014年02月10日08:5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原标题: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战略举措

一、中青年干部正在逐步成为党的干部队伍的主体,历史需要他们担当重任

本文所界定的中青年干部,指上世纪60年初期到70年代后期出生,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干部,时间跨度为 20年左右。目前在司局级以下,大都是这一代担任领导职务;其中一些佼佼者已经提到省部级。实事求是地说,这一代干部正在成为干部队伍的主体,今后几年,他们会担任更高级的职务,随着代际更替,他们从整体上接班,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从党的事业发展看,今后20多年又是实现现代化、民族复兴最关键的时期,就在此时,历史要求把“接力棒”传给这一代。

二、对这一代中青年干部要有有准确的、基本的判断:从本质和主流看,这是值得信赖、能够担当大任的一代。

这一代干部大都是在改革开放起步时进入大学、在改革开放初期参加工作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成长的,身上打下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的看:这一代政治上是合格的、比较坚定的。他们进入大学后,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恢复正常,国家日益进步,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都有利于他们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参加工作后20多年,国家经历了风风雨雨,他们也更加成熟,对坚持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巨大变化有切身感受。特别是来我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国际地位提高和近年来西方国家遇到的困难和危机,以及苏联东欧放弃社会主义后的下场,使他们对中国应当走那条道路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相信共产党、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信改革开放成为基本的共识,确立,已经不再盲目崇拜西方。可以预计,今后国家形势越好,他们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度和信任感越高,三个“三个 自信”程度更高,这是令人欣慰的。

1、这一代干部普遍思想比较解放,能够及时更新观念,勇于和善于创新。应当说,他们成人时,“文革”结束,他们受“左”的思想和僵化思想影响很少,由于年龄原因,他们从改革开放中吸收的营养和能量远远超过了前一代,因此目光敏锐、视野开阔,及时从外部世界吸取信息,容易发现传统计划体制的问题和弊端,比较容易抛弃教条主义和 经验主义。这是他们突出的长处。

2、这一代干部普遍事业心强、热情高、干劲大。他们工作、成长于建国后最好的时期,人生的黄金期与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重合,是他们的得天独厚之处;他们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有着前所未有的机会。许多人都珍惜这个机会,愿意在改革开放中建功立业。

3、这一代干部受到比较系统的文化科技教育,知识结构比较合理,在外语、市场经济知识、大生产管理知识、国际知识、新技术知识特别是信息知识方面,应当说,他们远胜过4、50年代出生的干部,他们比较更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市场经济竞争和国际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需要。尤其是其中有理工科学历背景的干部,思维缜密,善于用科学思维、制定工作流程和方案来解决复杂的难题,执行力较强。这是历史的进步使然。

优点是同缺点相联系的。这一代在改革开放复杂环境中工作成长,他们身上也有一些弱点和局限。

1、这一代干部成长大都比较顺利,没有经受过曲折和挫折,因此一些人比较脆弱。与40、50年代的干部不同,他们没有经过“文革”磨难,没有上山下乡经历,他们身上没有“伤痕”,也缺少经磨难造就的坚定的意志和韧劲。容易在发展顺利时情绪高、干劲大,遇到困难考验时消沉退缩,思想容易出现反复。严格说,他们还没有经受严峻的考验。

2、这一代干部中一些人在入党、为党的事业工作方面有功利色彩;有些人干工作搀杂明显的个人动机;有些人把“仕途”看的太重;有些人迷恋自我设计。对组织需求、人民利益相对考虑的少些。这里有客观原因的一面。这一代人面临的工作压力和职业竞争更激烈;生活压力也比较大。在50年代,崇尚“把一切献给党”,这是神圣光荣的。但是这句誓词后面实际有一个支撑点:党能够把我的一切包下来。当时的干部待遇低,但是比较平等,生活大体没有后顾之忧,也没有太多的“心理不平衡”。现在的环境有很大变化,干部很多问题尤其是级职较低干部的生活问题,组织无法帮助解决;加上市场竞争和社会攀比心理影响,公务员待遇相对偏低,这一代难免在职级、待遇上有较多的个人考虑。这是可以理解的。实事求是地讲,要求他们像改革开放前的干部那样“做党的机器上的螺丝钉”,有些 脱离实际,大概多数人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个人考虑过多乃至个人欲望膨胀超过党和 人民的利益,就会出偏差,乃至犯错误。

3、这一代干部中一些人缺少基层工作经验和与群众同甘共 苦、打成一片的经历,一些“三门干部”尤其如此。这造成对国情了解相对少,对党的优良传统尤其是群众路线缺乏深刻理解和切身感受,特别是少数人对人民群众缺少感情。如果将这一代干部与老一辈革命家和 “知情一代”干部 相比,经历造成的 差距非常明显。老一辈革命家曾经与群众出生入死战斗,对 群众 路线是 党的生命线有切身感受;“知情一代”干部在艰苦岁月里、在 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过,从 劳动人民优秀 品质中 吸收过 营养,也 热爱人民群众。这一代干部缺这段经历,很多 人是从汇报材料中,从网络中了解群众的。实际上,对 人民群众的 深厚感情只能在和 群众的 接触中、而不能仅仅从书本中获得,这是他们比较大的缺陷。

通过综合比较分析,结论是,这一代中青年干部在本质和主流上是好的,是值得信赖的;在工作能力上也是胜任现代化事业需要的。他们应当也能够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在实现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作出贡献。

作出这个基本判断,我们才能对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不断前进有坚定的信心,才能采取得力措施,提拔、培养这一代干部,并作为今后若干年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如果作出相反的判断,把这一代看作“将垮掉的一代”、“崽卖爷田的一代”,无异于自我否定:否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否定了这些年来的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和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成绩;更严重的是,如果对这一代人的 大多数“不放心”、不撒手,迟迟不采取培养提拔措施,不把他们推到重要岗位,会怠误时机、损害党的事业。在这样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上,我们要学习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陈云从当时现代化迫切需要和“文革”造成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现实出发,多次讲过选拔接班人的战略意义,邓小平明确指出,老干部第一位的任务是选拔培养接班人;陈云说,提拔中青年干部,要成百成千的提拔(前提是“三种人”一个也不能提拔)。那时,“文革”给干部队伍造成严重伤害,党内思想、组织不纯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他们都坚信大多数中青年干部是好的,采取果断措施大胆提拔,致使80年代初期提拔的一批干部成为党的事业的骨干甚至领导人。没有这些大胆得力的举措,就没有今天这样辉煌的事业。今天,干部队伍情况总体上比80年代好的多,应当对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干部有更坚定的信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相关专题
· 姚桓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