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讲些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让话语生动活泼、鲜活有趣。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不愿、不屑也不会讲“大白话”,觉得“大白话”太土太俗,不深刻、没水平,没有味道,“成色”“货色”不多。习总书记的讲话恰恰对什么是“大白话”、怎么讲好“大白话”作了生动的诠释,是讲好“大白话”的典范和标本,他以普通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话来阐述思想,用直白质朴的“群众语言”来解惑释疑,以“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来传道授业,令人耳目一新、亲切自然。启迪我们的干部正确看待“大白话”,善于讲好“大白话”。大道至简,大义微言。“大白话”最具原生态,是真正的“普通话”,是一种为广大普通干部群众最熟悉、最易接受的话,然而“大白话”不是白开水,它通俗而不庸俗、简约而不简单、凝练而不肤浅,更有群众味、更富群众情、更暖群众心,更能与普通群众找到“共同语言”,拉近心理距离,搭建沟通的桥梁,产生认知共鸣和情感共振。多讲一些“大白话”,更能使话语鲜活有趣、生动活泼,增强说话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多讲些针对问题、直面矛盾、尖锐逆耳、敢于担当的话,让话语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习总书记的讲话,始终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坚持问题导向,贯穿底线思维,充满着实事求是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他经常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鞭辟入里地分析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对不良现象、不正之风说硬话、说尖锐的话,对干部身上存在的毛病和缺点说逆耳的话,让闻者足戒,“出一身汗、捏一把汗”。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层出不穷、错综复杂,面对这种状况,每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和正义感的党员干部都应该不回避矛盾、不躲避问题,敢于直言、勇于诤言、善于谏言,敢于唱“黑脸”、亮剑。一味地放“空炮”“哑炮”和“礼炮”无济于事,尽说些“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漂亮话,说些“今天天气哈哈哈”软绵绵不得罪人的话,说些“干得好”“好好干”不触及矛盾不解决问题的“正确的废话”,也许可以笼络人心,但绝不可能真正赢得人心。忠言逆耳,良药苦口。逆耳甚至刺耳的话,会让人不舒服,“难听”的话会让人一时难受,但往往会一生受用,这种讲话对党的事业有利,对百姓福祉有利,对干部成长有利,这样的讲话有分量、有力量,能够不怒而威、掷地有声。
多讲些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的话,让话语“立得住、站得稳、攻不破”。什么样的讲话最有力量?一是讲出了真理,二是说得有事实依据。习总书记的讲话充满着力量,就在于讲得既是真理,又总是摆事实、举事例,有时还通过讲故事、运用大量的数据、亲身的经历来讲道理,这样的讲话不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浸润,它有血有肉,令人心服口服。这就告诫我们的干部要多注意去讲身边的事,讲一些自己过往的经历,善于用故事来讲述道理。现在不少干部讲话最大的一个短板在于不太会讲故事,最大的“短腿”在于不太善于让事实说话,不太善于用数字作支撑,这样的讲话最大的毛病是空,即空洞无物,“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甚至是剩下几句干巴巴的毫无血色的说教,这样的讲话既不会有吸引力,也不会有影响力、生命力,应当改变这种讲话习惯,善于多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说数据,让讲话更加有根有据、有血有肉、有声有色,能够“立得住、站得稳、攻不破”,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好方法。
多讲些与当下话语体系对接的新话,让话语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节奏合拍。讲新话总是最迷人的。习总书记的讲话不断地有新话,这些新话不只是几个新名词、新概念而已,更重要的是,它站在时代前列、引领前进方向、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能够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节奏合拍、与人民心声吻合。这就号召我们的干部要及时“号准”当今时代脉搏,紧跟时代前进步伐,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当今是个互联网时代,网络语言层出不穷,流行语不胫而走,热词频现,面对这种形势和变化,我们的讲话当然应该是立足于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但不迎合不等于不契合,如果我们的讲话仍然是搞自我封闭,躲在“围墙”“城堡”里自说自话、自拉自唱,还一成不变地沿用“老一套”话语体系,就会与时代脱节、与当下大众话语体系脱钩,久而久之,我们的受众面就会萎缩,听众就会越来越少,就会演变成另类的“曲高和寡”,最终变成“自娱自乐”。所以,应当学会让我们的话语抹上一层“流行色”,与当下大众话语体系对接,让我们的话语更中听、更融入。
多讲些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的话,让话语内涵丰富、有效管用。讲话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有效管用。有效管用的讲话往往或传播知识、传递信息,或带来启迪、引发思考,或理清思路、想出办法,等等。习总书记在与团的干部讲话中曾说:“如果我们自己的知识水平、见识程度跟不上,说科技说不上,说文艺说不通,说工作说不来,说生活说不对路,说来说去就是那几句空话、老化、套话……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提醒我们的领导干部自己要想和普通干部群众说话投机,就得“懂得多”,心中有数、肚里有货,自己半桶水又怎能晃呀晃?自己知之甚少又有何资格教育人、影响人、动员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肯定不行。现实中,我们不少干部“讲政策不如上访户、讲经济不如个体户、讲法律不如钉子户”,这种现象恰好说明不少干部讲话信息量不大、“含金量”不高,知识和信息储备不够。要想讲话让人受益、受用,就得自己加强学习,加强知识储备、信息储存,做个有知识有学识和有见识的人,让讲话信息量更大,“含金量”更高些。
多讲些动之以情、示之以行的话,让话语更富人情味、更具公信力和可信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什么话最能够打动人、感染人、征服人?唯有那些饱含感情、满含着爱的话,才能软化、温暖和焐热人们的心。习总书记每每以对人民的爱、对这片土地的爱,以一种赤诚的家国情怀,表达一个人民勤务员和一个人民公仆的真情实感。无情未必真英雄。讲话虽不能被感情牵着鼻子走,但一定要带着感情讲,如果说不善于讲“大白话”和“群众语言”的话,更多是干巴巴、索然无味的话,那么不善于饱蘸感情的话则更多是冷冰冰、不近人情的话,语言一旦附加上了感情色彩和注入了感情元素,就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习总书记常常以他的亲民、乐民之举赢得民心,以他自信大气、从容淡定、沉着稳健、平易平和、求真务实、灵动善融之态而博得赞誉。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言必行、行必果,应该行甚于言、行高于言、行重于言,如此则“不令而从”。
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风格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面镜子,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实践价值,跟着习总书记学讲话,让每个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话语更加务实管用,更具魅力,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
![]() |
相关专题 |
· 走在学习路上:文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