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基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新社会的标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就是要破除思想观念的束缚、体制机制弊端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让一切发展要素充分运转,让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自由趋势。平等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必然要求,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利的平等性质反映为平等的价值原则,缩小社会分工造成的差别、减少社会流动的门槛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就是公正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地位更加提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基于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规范。开展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倡导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遵守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就形成了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属于公民与国家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敬业属于公民与职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诚信属于公民与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友善属于公民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这四者的统一,就构成了公民信奉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公民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
确立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是一个从规范确立到实践确立的转化过程。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三个倡导”在全社会普遍深入人心、进入生活、化为行动,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全党全民的共同培育践行。
相关专题 |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颜晓峰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