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保命钱”吃紧:新农合支出“超速”调查

2014年01月16日09:37   来源:半月谈

原标题:“保命钱”吃紧:新农合支出“超速”调查

  吉林省是全国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试点省份,在新农合的宣传动员、制度建设、资金募集、报销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保障水平位列全国前列,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然而,半月谈记者在该省部分县市采访时发现,新农合资金存在吃紧状况,资金使用速度明显快于往年,少数县市到2013年10月份时,新农合资金使用率已达到100%。

  新农合政策优惠,激发农民需求

  记者在吉林省农安县人民医院看到,来到医院大厅新农合窗口办理报销手续的群众络绎不绝。农安县开安镇刘家村81岁的村民王义,对新农合给他生活带来的变化赞不绝口。因为肠粘连,他不久前在县医院做了手术,住了13天院,共花费11042.58元。通过新农合资金,他很快从窗口上领到了7316.1元的报销款。

  “我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一个月家里只有1700多元的收入,老伴因脑血栓瘫痪在床。”王义说,“多亏新农合的报销比例在不断提升,我们这些农村老人才有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念想和希望,否则得了病,我们只能在家里自己扛。”

  记者从吉林省卫生计生委了解到,从2008年到2013年,全省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51.2%升高到75%,农村人口参合率由95.22%提高到99%以上。相对完善的新农合保障体系为农民带来了实惠,让农民告别了“小病忍、大病扛”的困难局面,以往农民受制于经济能力而积压的就医需求被释放出来。

  在哈拉海镇中心卫生院,X光机、心电图机、B超机、CT机等先进的医疗设备一应俱全,几间住院病房也显得干净、整洁。这家卫生院原是农安县人民医院的分院,经过装修后,该院改变了设备落后、环境老旧的面貌,接诊能力也显著增强。

  医疗需求的提升不仅得益于硬件条件的改善,新农合报销带来的实惠也把农民从小诊所带到了正规的卫生院里。一位带着孙女到刘家镇卫生院就医的村民,掐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的孙女得了痢疾需要在门诊打吊针,打针需要花24.5元,但通过新农合资金报销只需要自己掏10元左右,价格公道,卫生院就医条件也有保障。这位村民表示:“生病硬扛的、去小诊所的越来越少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