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保命钱”吃紧:新农合支出“超速”调查

2014年01月16日09:37   来源:半月谈

原标题:“保命钱”吃紧:新农合支出“超速”调查

  支出速度快,新农合资金吃紧

  农民看病需求的极大释放,也使部分县市新农合资金出现吃紧现象。吉林省集安市2013年前9个月支出新农合报销资金,占到全年资金总量的89.27%,而在往年,即便算上为农民进行大病二次补助支出的资金,才达到总资金的85%。

  吉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管理处卫生监察专员沈文生介绍,2013年1月至9月,吉林省新农合资金共支出32亿,约占全年筹资额的76%。到2013年底,吉林省新农合资金的使用占到全年筹资额的100%。

  除了百姓看病需求增长,就诊人数增长,医疗费用增长较快也导致新农合资金支出增加。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医疗费用增长已远远高于物价上涨指数。尽管吉林省将新农合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在10%以下,但也远高于当地物价上涨幅度。面对支出超速的新农合资金,一些乡镇卫生院的负责人表示担心:“如果患者从我们这里报不出去钱,那就麻烦了。”

  沈文生表示,虽然2013年新农合基金支出比例较高,但因历年节余较大,已形成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所以支付应该不成问题,资金安全总体上有保障。即便冬闲时出现大量农民集中就医,导致新农合资金入不敷出,他们依然可以用往年结余的资金解决资金缺口。“全省历年来结余的新农合资金到2012年底是7亿元,即使2013年全年支出超出一些,也不会存在透支风险。”

  另外,按照相关规定,吉林省每年还提取一定数额的新农合风险基金。按照2013年的筹资规模,风险基金总数应该在1.4亿元左右。一旦有县市入不敷出,省里可用此救急。“不过,到现在为止,省里还未收到任何县市使用这部分资金的申请。”沈文生告诉记者。

  科学管控,减少新农合资金运行风险

  新农合是农民的保命钱。要管住,也要科学用好。沈文生表示,针对新农合资金压力大的问题,吉林省在大部分县市推进支付方式改革,采取总额预付、单病种定额付费等办法,通过定点医疗机构自我约束严控医疗费用增长过快问题。还强化了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实行协议抵押金制度和协议医师制度,有些县市还采取药品最高限价制度。采取这些措施后,医疗费用增速放缓,患者就医次均费用明显降低。

  业内人士同时指出,加强新农合资金的使用监管,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科学确定新农合补偿方案。报销比例较高,虽然给患者带来实惠,但也会带来浪费。有专家研究认为,患者自付比例如果低于20%,会诱导消费。此外,由于新农合门诊报销比例低,住院报销比例过高,有的农民主动要求“小病大治”。

  因为门诊报销封顶线只有200元,所以农民看病倾向于被诊断为“慢性病”或者是“住院”。一旦被诊断为慢性疾病,新农合的报销金额比例就会达到60%;如果住院金额超过500元以上,则会有最高85%的报销比例。在一些乡镇卫生院出现了像城市里一样的挂床“假住院”现象。

  建立分级诊疗机制,引导患者合理选择就医机构。目前,农村患者越过县乡医院直接到大城市的三甲医院看病的现象不少。据了解,以单纯性阑尾炎为例,在三甲医院与县医院的医疗费用相差可达5到10倍。

  而对于省级、市级的定点医疗机构,县一级的合管办目前还没有监管的权力,只要参合人未经县级医疗机构转诊就直接去省里、市里看病,县级合管办也要支付相应比例的报销资金。农安县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主任秦占才介绍:“有10%的人出县看病,就意味着得付出20%甚至30%的新农合资金。至于这部分农民是否有过度医疗的现象存在,县级合管办无从得知。”

  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沈文生表示,吉林部分县市出现新农合资金吃紧现象,目前出现超支情况的几个县市,主要都是人口较少的吉林东部山区的县市,资金盘子小,抗风险能力弱。只有提高统筹层次,才能发挥大数法则。“水池子做大了,抗风险能力才会更强。”(记者 郎秋红 姚友明 刘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