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胡鞍钢: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和最重要的创新所在

——基于改革开放历史逻辑和发展逻辑的观察

胡鞍钢

2013年11月18日08:25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全面深化改革”的非凡意义

  从1978年到2013年,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面、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发生了阶段性、累积性、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中国关于改革开放的经验、知识和理论,也由知之不多走向知之较多,由知之不全走向知之较全,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大大前推,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和最重要的创新所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

  第一,中国三十五年来的改革开放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和发展逻辑,而具有重要意义的节点是4次三中全会形成的决议或决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正式发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随后启动了农村改革,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动阶段。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局。根据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有系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目标。在农村改革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开启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从1978到1992年,改革开放从发动到开局,可以称之为是一个“放权让利”的时代,主要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改革,国有企业(当时称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放权让利”、地方政府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鼓励个体经济发展。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制度创新时代。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也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又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建立新体制”阶段,后是“完善新体制”阶段。根据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和基本原则,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共计50条。这就进入了“建立新体制”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像以往一样在计划经济框架内进行。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共计42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由此进入了“完善新体制”阶段。从我们后来的评价看,上述核心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实现。

  按照这一改革发展逻辑和制度变迁逻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标志着中国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第二,除了从改革的发展阶段视角分析以外,从改革的重点领域来看,历次三中全会后,改革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从以经济领域为主,逐渐扩展到政治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一直到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改革开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但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定的改革》,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启动了这一改革。后来,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如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基层民主生活制度化,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

  从党代会对中国现代化和体制改革总体布局演变的过程来看,也是从以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为主,不断扩大到其他领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作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三位一体”的部署,开始了文化体制改革;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部署,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全面的“五位一体”的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与此相应,改革的领域不断拓展、丰富,逐步形成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五位一体”改革布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和最重要的创新所在,就是超越了以往的以经济改革为主题,根据党的十八大对21世纪上半叶特别是未来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需求,进行“五位一体”体制改革的系统设计、顶层设计和总体设计,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