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六章 中国为何不搞“多党制”?

2013年11月14日15:4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一个国家实际掌握政权的政党数目为标准,可以将政党制度划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政党制度不是主观想象出来的,其形成受一国的国体、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国家内部各个阶级、阶层的力量对比的影响,也受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特定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各国政党制度的不同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只要符合一国国情、民族性格、社会历史条件,且利于政局稳定、人民幸福和生产力提高,就是好的、有效的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它包含三点要义: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多党合作,三是政治协商。这一制度是在中国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适合中国国情且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有外国朋友问,其他政党为什么要接受中共的领导?将来有一天中国会不会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这一制度形成的背景。近代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导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遭受巨大摧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成为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曾两度出现“多党政治”的局势。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当时各个阶级、阶层开始竞相效仿组织政党,“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政党林立、多党竞争的格局。孙中山和同盟会的领导人也曾效仿西方推进议会民主和多党竞争,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不得不承认,“中国几千年来社会上的民情风土习惯,和欧美的大不相同。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欧美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欧美的不同,不能完全仿效欧美。”之后,孙中山开始重新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方式,意识到单靠国民党自身力量无力改变中国社会现状,于是提出“新三民主义”,并开始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但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第一次国内大革命以失败告终,至此开始了国民党长达22年的一党专政统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多党政治”的局势再度到来。双方谈了40天,最后国民党蒋介石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的天上,不能同时存在两个太阳。”中国共产党无奈,毛泽东只得回答:“那就由中国老百姓最后决定,留下一个、去掉一个。”结果中国的老百姓把中国共产党留下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发端于抗战时期要求结束国民党一党训政的民主宪政运动。在抗战后期,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提出立即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并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响应和拥护。抗战胜利后,中共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不懈努力,但遭到国民党拒绝。国民党继续实行独裁政策导致民主党派彻底放弃“中间路线”,形成了与共产党亲密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基本格局。1949年4月21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通过共同纲领,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