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五章 中国经济还有继续增长的潜力吗?

2013年11月14日15:3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其四,地方竞争的利弊从来是有争议的。地方政府强大的整合资源的作用一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规模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正效应,又有行政配置、扭曲市场功能的负效应。地方政府强势的财政经济性投入,很难避免追求政绩和GDP的浪费以及部分官员的寻租腐败行为,同时对民间资本又产生了挤出效应。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要求随着内需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地方政府从经济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地方的投资和土地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地方竞争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逐步下降,并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

最后,中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付出了资源、环境和健康的重大代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已经在所难免。但这种转变本身,在很多情况下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从而带来增长的制约。

因此,如何寻找和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突破发展的瓶颈,绝不是一个短期政策应对与技术问题。中国经济未来10年能否延续21世纪头10年的高速增长?未来的10年会不会进入一个低速的或者说中低速的增长时期?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判断,或许是未来10年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以及其他一切重大战略部署的基础。我们的看法是,尽管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一些矛盾,出现了一些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似的“困境”,但并不能就此简单得出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丧失动力,必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结论。

第一,中国现在仍然是一个相对落后的赶超型国家。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至今未超过5000美元,按购买力评价也不过是7000美元左右。这样的发展水平,在科技发展、商业模式、管理方式方面总体上仍然处于赶超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管理理念仍是中国学习的对象。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发展是不受科技发展前沿推进缓慢、理念创新达到极限等限制的。赶超型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差距就是潜力。

第二,中国的经济是一个大国经济。中国具有13亿人口和广阔的市场,如此巨大的大国经济,其根本优势就是潜在的国内市场。这个潜在市场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地区差异。中国内部既有像北京、上海、广州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大城市,更有不少人均值还不到1000美元的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和落后的农村是处在同一个社会管理体制下,这种差距恰恰构成了中国经济作为大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潜力和动力。

第三,中国具备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资本积累优势。从拉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验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消费率上涨而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的趋势,导致资本积累速度和规模不断降低,使经济失去持续增长的根基。中国在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资本积累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尽管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增长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投资的适度增长,仍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只要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中国仍然可以保持较快的资本积累速度,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资本驱动力量。

第四,中国在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领域仍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市场化改革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成为推动前三十年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但在某些领域,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仍有很大的推进空间。特别是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市场,仍然存在过度规制和较严重的扭曲,价格体系还无法反映要素的真实稀缺程度。未来要素市场的改革深化将通过要素价格的调整和市场机制的“回归”,引导和诱致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从而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第五,中国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一方面,中国的“家底儿”更厚实了,不但拥有了更加雄厚的外汇储备,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且拥有了更加国际化的一流人才队伍,今后可做能做的事情更多了,底气更足了;另一方面,在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考验”之后,中国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发展经验更丰富了。这些都是千金不换的宝贵财富,必将内化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总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空间仍然存在,投资中国仍等同于投资未来。如果对此丧失信心,就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